西方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成长划分成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从低到高,每提升一次,人的思维也就更加开阔,对自己、对外界的认知也就更加深刻,人类的心智地图同样也会随这些变化而变得更加精细。
第一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他的心智地图是残缺不全的,因为心智地图的残缺,他们从没有看清过自己,也没有看清过世界。面对生活,他们就像是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即使想要做出反抗,也不知道从何做起,因此会产生一种无力感。长期感受到这种感觉,会让他们的身心都严重受到影响,对人生失去希望。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心智地图不完整,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于是开始挖掘自己的潜能,改变自己的意识,通过这些方式来改变生活。
第三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开始扩展自己的心智地图,重新看待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因为这时的他们知道,如果将人看作是一列火车,那信念和价值观就是火车头,不仅会带动火车前进,还会引导火车前进的方向。
第四阶段:到达这个阶段的人,开始进一步细化自己的心智地图,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使命,会认识到人生中充满了苦难,而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接纳人生中所遇到的切事情,通过苦难来磨炼自己,自己才能真正不断成长。
第五阶段:人到达这一阶段时,心智地图开始覆盖他人,所以视角也就开始从自身转向他人,意识到除了自己还有他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需要放弃小我,完全融入到世界中去,成就大我。
1921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颁奖现场致辞时,爱因斯坦说:“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做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正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个人只是外界的一部分,没有人可以孤立于整体而存在。有些人会产生一种感觉,感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是同外界相隔离的,也就是孤立存在的,这其实只是意识上的幻象而已。这种意识上的幻象就像是一个牢笼,将我们的意识困在其中,让我们的愿望无法得到实现,让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和恐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牢笼,将我们的意识解放出来,去接受外界的一切,去拥抱生命和大自然。
打破这一牢笼的过程就是从小我转换到大我的过程。当我们完成这一转变,就像是得道之人任由水流去控制船前进的方向样,面对自然、面对外界的一切我们不再抗拒,不再惧怕。我们心甘情愿地将个人的利益放到大我的利益当中,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精神安宁和物质丰盛,我们不再会因为内心的茫然而产生疑惑和痛苦。
如果我们将世界上那些成功的人,都看作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杰出代表,那么他们成为杰出代表的过程,就是由小我向大我转变的过程。
当一个人完成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小我以及和小我形影相随的痛苦、烦恼将全都远离他。这时他的心智地图无论是范围还是细致程度都已经到达极致,因为他愿意接受外界的一切,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外界,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