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法则多时间季节体质各有讲究,说起来确实是件复杂的事情。但所谓“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寥寥八个字,一语道破天机,养生之法不过是从气开始,又到弃结束,将正气与邪气都做了充分的了解,并加以利用了,养生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想要养生就得遵守四时,身合四季,而四季的法则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照四季进行,养生的根本宗旨则在于养气!但是人体的气机还有正气与邪气之分,所以养生的法则可以进一步明确为:内养正气,外慎邪气。而这正也这也正是《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养生理念,它认为人体五脏真气充实,气血通畅,抵抗力自然就强,正气存于体,邪气则不侵,人也就健康无疾了。
当然一句“内养正气,外肾邪气”说起来简单,但是真要实行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先来看一下“正气”之说。所谓“正气”就是中医术语中的精、气、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精、气、神,五脏六腑的各个器官才能够得到气血调和的滋养,才能增强自己的机体能力,所以《黄帝内经》也说:“五脏元真(元气)通畅,人即安和。”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将四时与正气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对话是这样的,皇帝对于养生之道心存疑惑,便问自己的养生顾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意思就是说,我听说上古之人的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却刚过50岁就显得老弱无力了,这是时代的原因,还是人们自己不会养生的问题呢?岐伯就说:“上古之人之所以长寿,其根本原因就是懂得自然之变化,并与养生相调和,从而达到饮食有度,生活有节,而现代人却四时相悖,不知节制,自然也就早早的老了。”这就是滋养正气的关键所在,只有与四时相合,与自然变化相契合,自己体内的正气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滋养。
那“外慎邪气”又是什么意思呢?邪气就是致病的因子,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诫我们要警惕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黄帝内经》曾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寒则气收,热则气泄,九气不同,为病亦异。”这就是中医的邪气说,它是病邪的生发和来源,而且不同的气有不同的体现。但中医又说:“邪气阻遏,正气不行……先去其邪,则正气流通。”这也就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养生是养一身正气,让邪气无从入理,那么病邪也就不会侵体了。
但邪气的祛除方式又存在一个“慎”字,这就是要求我们自己小心警惕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诱惑,而这往往就是邪气的开始。“慎”主要就是对自己的节制,不管是吃还是喝,以及心理需求等等,我们只有坦然的面对日常,将起居放在一个平和的位置上,每天坚持,沾染邪气的机会才会减少。古人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提醒我们要减少大喜大悲的心理情绪,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自我淡泊之中开始养生,就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的邪气。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体质是千差万别的,甚至有的人天生就虚弱,这样的人群想要守一身正气着实不容易。而且养生时应该更加注意,不要动不动就大补,因为补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所说的正气是健康之源气,若你补得过多了,或者不错了,不但不会生成元气,相反也会生成为邪气。比如冬天的时候都说吃点羊肉可以大补,所以很多人就会大吃特吃,而且还一边吃羊肉一边喝冰啤,认为不上火又爽口。这样身体怎么能接受呢?羊肉原本想要转化为热量,可是却被冰啤所浇,于是该运化的能量得不到转化,而身体又因冰湿所致,极力御寒,从而将羊肉的脂肪堆积于体内,变成了无用的赘肉。可以说这种补法只会使身体气血双亏,正气未生,邪气却不请自来。
所以坚守自己正气的时候,不但要克制,有顺应,更应该有科学的认知,做到对症而辨。平时注意自我疏导情绪在饮食上做到吃有所用,时有所益,并按照四季的不同而进食当季应缺之物。人的元气如同一棵大树,只有它在体内的根基扎牢靠了,那散发出来的才是浩然正气了。这时邪气不用我们自己驱赶,正气就会让它无处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