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生保健中,传统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因此人的生命要符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大自然也就是“天”,天的顺序体现在哪里呢?就在这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轮回中。
古人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描述都用一种小动物“虫子”来表示,虫子就是象征着生命的小种子。
春天,就是蠢蠢欲动的小虫子,是生命的开始;
夏天,是扯着嗓子高声歌唱的知了,是从虫蜕变到蝉的生命变化的过程;
秋天,是缠缠绵绵的蟋蟀,是生命成熟的象征;
冬天,是虫子进入冬眠,生命开始重新孕育。
春夏秋冬就是用万物的生命状态来表现我们生命内在的运转,即生、长、收、藏。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冬天的养生】
“冬”《说文解字》对动的解释为:“四时尽也”。就是一年四季的终结。万物都冬眠了,大地上什么也没有了。
“冬”在后来的演化中的下面加了两点,象征为“冰”。冬天结冰了,万物终结了、凝聚了。凝聚是冬天的特性。
冬季养生重在一个“藏”。
《黄帝内经》中形容冬天是:“水冰地坼。”水本是主散的,但冬天象水这么散的物质都结冰了,就是该发挥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就是地都开裂了,好东西全都藏在地下去了。大自然在冬天把“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人的生活也应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冬季养藏。
养“藏”就是要收藏住,有一句成语“养精蓄锐”养精蓄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来年春季生发。冬季的收藏要注意的是;
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先从睡觉谈起。冬天的睡眠要尽可能的早卧晚起,就是早点睡,晚点起。
冬天早点睡是为了尽量收藏,晚点起是为了避免无谓的耗散。“必待日光”的意思就是一定要等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再起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天地的阳气也生起来了,人的阳气这时才能让他生发起来 。这就是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决定作息的时间。
二,冬不炉,夏不扇
古人有:“冬不炉,夏不扇,”的说法。中医养生的原则是:夏天我们应该拼命地去出汗,不要怕热;冬天不要过分的靠近炉火。过分的接近炉火属于“扰乎阳”。因为我们冬天养生的目的就是让身体内的阳气不要宣泄出来,保温就可以了,不能太热。现代人的屋内都有暖气,暖气也不能开的太热,冬季保暖要注意尺度;就是保证温暖,不能操热。
《黄帝内经》中提到冬季养生要“去寒就温”,还提到“无泄皮肤”。就是不要过分的开泄皮肤,因为人体气机的宣散都是从皮肤出去的要收敛,不要大量宣泄。中医讲的皮肤包括“皮和毛”皮主收收敛。毛主宣散,对于人体而言,要收敛大于开泄。所以冬天养生还要注意,“冬不安蹻”就是冬天不可以经常去做按摩,拔火罐,刮痧,频繁的洗澡,过多的出汗。因为这样会使气机过分开泄,损伤人的阳气。
中医养生学的原则是固摄根本,何为根本?人的五脏就是根本,要先保五脏。我们的生命之本全靠五脏的运化支持着我们人的一切行动,五脏的运化又全靠“阴阳二气”,若心气不足,事情就想不明白;若肝气不足,人就缺欠理智。所以养生的原则是先固摄根本。
三,没事偷着乐,喜怒不外露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的论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志”就是情志,也就是肾精的问题。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把肾精收藏好,收敛好,既不可太过开泄,但也不能藏得过大憋住了,是个若有若无、若其若伏的微妙状态。
如何把握呢?
“若有私意”就好像心里有个小秘密,“若己有得”秘密只能藏在心里不能表现出来。比如;一个怀孕的女人,肚子有个宝宝,就是“若有私意”心里美滋滋的感觉,然后呢,就是“若己有得”心里有个宝贝,但你不能到处渲染,不能逢人就说我怀孕了,看我的肚子有个小宝宝。
喜怒不形于色是肾精足的表现。肾精足就能够藏得住,就不会太外泄。一个人如果肾精不足就收敛不住虚火,这样的人爱发脾气,心烦,叫喜怒形于色。所以,冬季养生就是要养好我们的肾精,控住情绪,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四,冬季艾条灸肚脐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我们可以通过用“艾条”来灸肚脐上的“神阙”穴的方法来养生,来激活人的阳气,用以增加人的免疫力来养生。
古人认为:人一出生。脐带一剪断,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肚脐叫“神阙穴。”中医认为:肚脐腹部为太阴,属阴性,用热性的艾草熏灼可以加速皮肤血液循环,使人体的气机得到生发。这样有利于冬至一阳生。培养人的阳气,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可以使来年不生病,少生病。艾条灸肚脐还可以治疗老年人腹泻,中气下陷等很多疾病。
冬天养心。心为火,冬天表现为肾水。水克火。那么冬天主要是是养心的。养心就不能生气,要意守丹田,生活要有规律。
四季都要固摄肾,也就是固摄我们的元气,任何时候都不可伤肾,因为元气藏于肾脏。
这就是中国古代冬季养生的一些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