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封建社会,它一直是我国儒家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其中的一些思考和理念是很科学的,需要我们辩证地认识、看待,从中汲取养份,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古人讲求的中庸之道,基本上是静止的、片面的、单一的,是消极地、静态地墨守成规,没有动态地、运动地思考中庸的积极意义。
中庸之道的实质,个人以为就是凡事适到好处,不走极端,认识到矛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依存、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用矛盾的基本观点,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把握不同时期矛盾的特点,辩证地把握好事物的“度”,预知时代潮流,科学地指导实践。
懂得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会从容不迫。做管理的人,尤其要懂得中庸之道,这样,管理起来会显得很有智慧,处理问题起来,分寸会拿捏得适到好处。因为管理是一项持久性的、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的资源、问题、矛盾、对象繁多,需要管理者有高超的技巧来协调和沟通,这种技巧即源自于管理者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则更多表现于管理者对于事物“度”的把握。
无论是资源配置、流程优化、团队管理还是问题处理、沟通协调,都考验着管理者在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下,能够做出最适当的决策,采取最优的方案措施,以达到效率与产出的最大化,达到一种多赢的结局。要做到这些,对于管理者的平衡艺术能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管理者都觉得助理或秘书难找。从硬件上讲,符合当助理的人太多太多,文凭、长相、电脑技术等等,什么条件的都有,但为什么真正能让称职的不多呢?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很多时候考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或知识,而是日常中各类问题的应变与处理能力,是在上下左右沟通协调中的智慧与分寸。显然,要能够应付好这种种问题,没有中庸之道的修炼,是无法胜任的。
市场上、网络里,关于管理的书籍和资料数不胜数;各类管理培训也是让人眼花瞭乱。这些东西,大部分讲的都是西方的一些管理思想或技巧。许多人唯书本是从,唯西方是上,讲起来头头是道,真正管理起来不过是秀花枕头一个。其实,在中国浩瀚的古代文化中,随手都可以抓出一大把关于管理的内容、技巧和思想。其中的中庸之道就是管理的思想精髓。一个管理者如果真正懂得中庸之道,他的管理水平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