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O2O的C2C?即出售或者提供自己的经验、技能、专业知识作为服务内容,消费对象是个人。
这也成为中国顶级投资人李丰最青睐的领域,为什么?李丰说,因为中国还没形成线下比较好的基础、规律时,移动互联网就开始大规模引入了新兴的商业模式。这就是中国创业者相较美国,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
我投得最多的是O2O的C2C。什么叫O2O的C2C呢?即所谓出售或者提供自己的经验、技能、专业知识作为服务内容,消费对象是个人。
哪些是这个类型的呢?几乎第三产业全是,比如说教育、金融、医疗,因为卖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等。
C2C把专业分工重新细化
在服务双方不成熟时
最大的好处是形成宽泛的品牌标准
C2C很有意思的是,它发挥的一个作用是把社会的专业分工做了重新的细化,这个毫无疑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进步的。
拿新东方举例,我在新东方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工作是负责全集团所有老师的管理、培训、筛选以及考核,并且做一个教学体系。
你可以想象,让一个老师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同时具备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出去跟学生卖自己),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就是能把课讲好,非常难的。俞敏洪老师同时具备了这几件事中至少两三件事,所以他做成了一个成功的企业。
第二件事是,这种行业还有一个特征,需求和供给通常都是极其个性化的。就是俞敏洪老师并没有要求把C2C变成一个B2C,没有要求在那个阶段所有的人都用一样的内容、形式、节奏、方法、语气。
为什么C2C的第一个阶段很重要?当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都是处于不成熟或者没有典型挑剔意识的阶段,C2C最大的好处是保持了最大的包容度,什么样的老师只要满足了下限都可以来讲,反而造成了一个宽泛的服务品牌标准。
这个标准含两件事,第一件事最差不会差到哪里去,第二件事经常会有你意料不到的好,最后还形成了初期品牌。
我为什么投O2O的C2C?
需求和供给过于个性化
被给予的重视和价值并不够
我为什么会选择O2O的C2C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其实基于两方面因素的考虑。
第一,在所有的以技能、知识、经验、专业作为服务内容的行业里面,需求和供给都过于个性化。
同样的技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愿意买单的程度、意愿、付费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以前在线下时,采取了非常标准化的定价。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标准化定价最大的挑战就是忽略了不同顾客的个性化、紧迫程度等需求。
第二,在原来中国的线下场景中,这类型的行业被给予的重视和价值程度并不够。
举个例子,在国外最大的好处是:几乎所有这样的个人服务行业都有给小费的惯例。
这件事本质上说明了,大家对于同一个服务提供者的满意程度、定价方式是不一致的。给小费也体现了,大家给予个人服务者以尊重和价值承认。
回到第一点,个性化的需求和供给问题上,移动互联网应用(手机)上起到了最大的作用:表达。以前个性化的需求、供给是很难被表达的。
什么是表达?对于需求方来说,他需要表达清楚:我到底是什么现状,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知识经验技能。
服务供给方则需要表达清楚:我愿意为什么样的人服务,我拥有什么样的技能。这些都以前很难表达。现在随着手机普及、产品技术的应用,表达越发有效,产生了比以前高效得多的撮合和连接。
以上这两方面在中国都还没有形成,也是形成O2O的C2C的最大基础。中国凑巧碰上了第二行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大家越来越多地从产品消费转向了广义服务消费(娱乐)。
在还没有形成线下比较好的基础、规律时,移动互联网就开始大规模引入了新兴的商业模式,直接产生了弯道超车效应。这是我们看好的
O2O 的 C2C 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我不投O2O中的B2C?
B2C的由整体IT化水平决定,中间损耗多
C比B容易撬动很多
因为在所有的构建交易闭环的这种流程当中,最难的事情是我们把供需双方的信息进行IT化,或者让它能够把它的信息表达成IT信息、数字信息。
以餐厅为例。如果完全把交易和服务封装在体验当中,以下信息必须做到实时获取:
这个餐厅有多少座位;
现在多少人就餐;
将会有多少就餐;
平均每个桌子坐几个人;
吃到什么程度;
各自吃了多长时间;
人均消费多长时间;
有多少个菜;
每个菜多少量……
这样消费者来讲才可以决策。
但把餐厅IT化实在是非常挑战的问题,这意味着:
第一你要找到餐厅老板
第二你要卖它一个智能POS机,把交易信息有关的连起来
第三你要几会服务员乃至后厨做菜的人把现有的状况变成IT化信息。它的平均IT化水平就决定了比较不容易做成一个变成一个交易闭环。
在十年左右时间之前,因为我们国家的系统性要求,每一个航空公司都把自己的票务和座位系统接入了航信,使得航空公司的票务信息、价格信息变成了完整的IT化,这种情况下机票行业做成O2O是可以的。
在八九年之前,在文化部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出现了在电影院系统中的ERP系统,使得在电影院中订座位选座位这件事先被IT化了。IT渗透到整个行业,你在前端才能够实现我到底能不能买到这场电影票。
B2C的难点是由整体的IT化水平决定的,而且中间的损耗率太多。为什么我们要先投C2C?
原因很简单,举一个例子,就看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就行了,对于个人用移动设备所使用的软件来看,如果它的撬动率足够大的话,这个供给信息可以很容易在个人手机端被IT化,需求端也是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封装起来,才能完成一个闭环。
我的结论就是,在有经济利益的情况下,C比B容易撬动很多。就好比十年以前,为什么在电子商务当中启动最快最大和最早的是淘宝而不是京东?
道理是一样的,对于C来讲,因为你在做电子商务的闭环的时候,它也一样需要把自己封装起来,就是把我的后端库存、销售的SKU、对SKU是什么样的描述、定多少价格,现在有什么样的活动、能接受什么样的订单等等,进行IT化。
对于C这种个体的小买卖来讲,有主观能动性变成IT化。
O2O的C2C不只是烧钱、刷单
标准化交易平台只能靠大规模效应兑现
这类平台后期定价钱很大
现在很多人提到对
O2O 的 C2C 的印象,就是 “烧钱”、“刷单”,真正用户价值的沉淀并不多。
刨去中国目前
C2C 的竞争状态,理论上到后期形成大规模、高效率的撮合时,这种类型的平台可以拥有非常大的定价权。
因为越难撮合、个性化程度、专业技能门槛高的供需,在线下也是很比较难撮合和实现高效交易的。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撮合规模、效率,最终平台从两边取得的定价抽成、取费空间会非常可观。
与之对应的是相对标准化的、简单的技能的交易平台,它们最终只能靠比较大的规模效应来兑现商业模式。标准化程度高的技能,在线下撮合、交易的效率损失不会太多。
“标准化”
意味着:供需两端对于结果、过程期待的比较一致,在线下的定价和撮合交易已经有一定的效率了。因此只能靠更高效、更大量的信息匹配来完成商业模式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