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方向总是一件好事,即便它姗姗来迟。三年来,惠普拆分的消息时有传出,股价也在战略摇摆中一路走低。2014年10月6日,“分拆”终于从惠普总裁兼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口中说出。已有76年历史的老牌科技巨头将分为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家提供企业级IT服务,称为“惠普企业”(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另一家主营PC和打印业务,袭用“惠普公司”(HP Inc)。惠普也由此向外界澄清了公司的定位问题。
与此前声称“只有一个惠普”的态度形成对比,惠特曼表示,此次拆分会让惠普“更加敏捷、更加专注”,将有助于快速适应市场和客户动态,其核心的关键词是“实现复兴计划”。“惠普企业”将提供更多资源,降低公司运营债务,从而支持对关键产品组合的投资,并将为完成企业服务业务的五年复兴计划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惠普公司”将在传统市场中继续创新,支持对3D打印和新计算体验等快速增长市场的投资,并拓展在这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
过去几年,惠普收购了3PAR(存储公司)、Eucalyptus(私有云和混合云公司)、ArcSight和Fortify(安全公司),以及Vertica系统(数据库分析)。覆盖了大数据、软件定义网络、大规模存储阵列、电子商务安全以及大量咨询服务。这些努力换来的成果是,惠普的核心业务得到强化。
在宣布分拆之前,惠普全球范围已经历了修正和重建的过程,分拆早有先兆。2013年,惠普将PC业务融入打印和信息产品。去年,中国惠普曾完成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整个中国惠普由三大业务单元调整为四个业务单元,即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企业集团、企业服务集团和惠普软件集团。另外,从今年3月,惠普裁员计划已经开始。加上目前拆分后裁员人数增加的5千名,惠普总计裁员达到5万名,相当于每15位惠普员工中有1人被辞退。
外界对这份早就应然的宣言质疑颇多。一方面因为决策层的拖沓,另一方面则是IT时艰,转型不易。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但没有一条路的人迹更少。
时至今日,PC产业早已过了快速增长期,产业本身难以为惠普提供更进一步的发展动力。为了减少中间环节,越来越多上游厂商越过惠普直接提供产品给企业客户。加之前有联想后有戴尔的阻击,分拆后的惠普PC业务预计难有持续增长。
进入今年,惠普打印机业务营收更是连续出现了两个季度4%左右的下滑。随着数字化办公深入发展,打印机产业进一步受到冲击。虽然3D打印被视为明日之星,惠普在今年早些时候也宣布其已经解决3D打印机速度太慢和打印成品质量差的相关技术难题,但实现产业化尚需时日。
惠普亦缺少IBM或EMC那样的企业重点,在终端用户计算领域,惠普不具备苹果和三星的智能手机业务优势,所以在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将难以展开竞争。
惠特曼试图通过挺进云计算等新产品研发领域来挽救颓势。外界普遍看好惠普并购存储技术巨头EMC或是收买它控股的云计算软件公司VMware。正如惠普CFO凯西·莱斯加克(Cathie Lesjak)所言,“扩大和减负”并不矛盾。卸下PC等包袱后,惠普或许更能专心整合新的收购对象。
强心剂
这或许是惠普分拆的最佳时机。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IT行业尤其PC业务利润滑坡。今年5月份索尼出售PC业务,便是受此影响。去年惠普全球PC市场的冠军座次被联想夺取,这块业务无疑会掣肘企业内其他新兴产业。从内部看,如今惠普PC与打印业务份额恰与企业级服务等业务的收入持平,分拆利益纷争最少。从外部看,正值IBM出售服务器业务的调整窗口期,或可以抢占先机。
惠普业务横跨PC、打印和成像、软件和服务以及企业设备等多个领域,虽然多样经营或精专发展的争论一直不断,但今日惠普颇有尾大不掉之弊。现代IT产业间分化严重,惠普各大业务线的协同效应日趋薄弱。大而化之,个人用户和企业级并存,如同两个方向奔跑的马,难以共轭。
对迟缓的巨人而言,分拆相当于一记强心剂。据英国市场研究公司The SpinoffReport的研究,本世纪前10年的1200件分拆案例显示,公司股价在拆分后一年平均上涨了15%。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剥离和资产出售占全球交易的一半左右,仅在今年9月和10月,分拆的美国上市公司就有赛门铁克、Ebay和Paypal等。
惠普希望拆分交易在2015财年底完成。此次拆分通过向股东免税配股的方式实现,惠普股东将同时拥有“惠普企业”和“惠普公司”的股票。分拆之后,惠特曼将出任“惠普企业”的总裁兼CEO,加盟“惠普企业”董事会,并出任“惠普公司”非执行董事长。
这不是惠普历史上第一次大拆分。1999年,惠普将医疗、测量仪器等不属于IT的部门拆分出来,把测试设备业务独立组成安捷伦公司。彼时惠普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可谓专注。几年后,两家公司均发展成业内首屈一指的公司。
然而,惠普已难以找回原有的节奏。2000年至今,惠普更换了四任 CEO,任期最短的李艾科(Leo Apotheker)任期尚不足一年。惠普在鼎盛时期所体现出的“做事灵活、不乏创新,追求最好并且专注”的企业风格难以觅寻。一位曾在中国惠普任职的老员工对《环球企业家》说:“惠普早已失掉了自己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