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点了非药品的“穴”
中国医药零售连锁起步较晚,现在的经营模式多借鉴了北美和日本一些国家的经验,过去以经营药品为主的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慢慢加入了非药品的经营。于是,全国各地大家纷纷开始经营非药品,为了给自己起个好听的名字,健康大药房也就出现了。从此,过去我们只有从商超买到的东西,现在很多可以从药店找到,从米、面、油,到方便面、粉条、茶叶,再到化妆品、牙膏、牙刷、卫生纸等,还有人津津乐道称之为多元化经营。于是乎,老百姓经常会认为走错了地方。因为我们本身就把药店做成了药店不药店,超市不超市的四不像。那么,到底是谁点了我们非药品的“穴”,让我们成为了四不像,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
1. 企业家的迷茫。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竞争同质化的加剧,让我们的经营者们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来经营以弥补我们经营过程中由于竞争所挤压的那部分利润。于是就纷纷走出去取经,有的去国外去取经,有的找相关的培训机构或专家来讲一讲,指导一下。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见别人在经营范围上和自己不一样,回到家就马上引进这样的品种,既不考虑政策环境,也不考虑竞争环境,更不考虑市场环境和自身的资源状况。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纷纷跟风,相互学习其形,都失去了最主要的意。如此一来,出现的四不像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厂家的利益驱动。由于长期出现工商博弈的局面,而在这个长期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中,掌握终端的经营者们往往会由于自己的终端资源而胜出。为了赢回由终端分去的利润,再加上政府监管的真空,于是,部分药厂就纷纷寻找捷径,在这样环境下,非药品仿药品、食品仿保健食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迎合了企业家的迷茫,既体现了“产品的差异化,又实现了利润共享最大化”。
3. 政府监管弹性大,执法政策依据存在真空。不同地区政府政策监管力度不一样,比方说:很多地方医保都有规定,药店不允许经营食品和化妆品,如果经营就取消医保定点资格。但实际上各地执行力度不一样,这样就存在不公平性。别人在卖,如果我不卖,就失去了这部分利润,所以我也要卖。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性不足,同时,也缺少执法依据,于是往往企业在登记注册时,其范围就包含了除药品、医疗器械外的其它非药品经营,如日化类。
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性。且不论连锁药店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目的是什么,但就职业经理来说,为了短时间内凸显自己的价值,往往会舍弃一部分长期利益来追求短期利益。因而,对于职业经理来说就不会踏踏实实给企业吃中药练内功,而是常给企业吃点速效的西药,也就有了非药品的“发展空间”。在厂家选择上、在产品选择上也就有了很大的利益驱动性,对市场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