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斌,刘硕斌讲师,刘硕斌联系方式,刘硕斌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国学 领导力 创新思维
46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刘硕斌:关于南师论释迦佛修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之疑论
2016-01-20 11734

南怀瑾老先生《如何修证佛法》P2、P3:

……我们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

注:《如何修证佛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次印刷,1997年第七次印刷,“编者的话”说师1978年在台北闭关时嗣因某种因缘,抽暇做系列讲座,整理之讲课稿子。

 

疑论一:何谓“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掉”、“而是修成(无想定)后丢掉了”?

无想定如是“把思想完全灭掉”,究竟知不知道要灭掉,还只是知道没有了?如果知道要灭掉,这要灭掉是不是思、想?——可见无法灭掉。如果只是知道没有,有这清清明明的一念之知(不起续念)是不是“照”的功夫?如不知,与昏睡、昏沉又有什么差别?道家称之睡眠为“相似定”。

如是昏沉,那释迦牟尼佛修三年后“知非即舍”如何能“知非”?没有见道、证道前是什么让他知非的呢?换句话说,他又怎么知道不是道呢?

所以无想定是不可能修成功的,并非如师所说“修成后丢掉”,而是根本修不成,永远是笔糊涂帐。这也正是不究竟法所谓的不究竟之处。正因糊涂、不明,感觉不究竟圆满,满脑子疑问,佛祖才要舍。

 

疑论二:“超越思想的灵感”究竟是什么呢?!灵感又是什么?

灵,灵性、灵动;感,感觉、感悟。以灵感立论,似乎有点不可知论,玄而无路。有一个东西要超越,早落二元比量分别上,怎么可能是非非想定呢?也许老先生只是要表明较思想更高明的境界,但这样用词后学如何能领会呢,所谓言语道断吧。

非想,没有想,没有起念、续他念、杂念。如果真的能做到非想,必然一元状态,即是太极状态,其实即是禅定态。既然是一元的,也就没有想与不想之别,是谓非非想。

虽说太极一元,其实仍是有一念灵明之“照”,只是没有他念、杂念相续而已,才能不昧而明。这个能“照”的,在“照”的与之“无极”、佛法之本来面目没有差别。否则,如没有这个“明”,是不可能为“照”的,也非真禅定境。

所以非非想定,即不是不想,因还有明照之“想”。

因此说,要能始终在自性中照见一切境界状态,行真禅定境而精进,须见道后方能把握行得。所以见道后智慧之清净明照,与非非想定应无差别。

 

疑论三:如何是非想非非想定呢?

非想,也并非没有想。这与《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定境应是一致的。所以以我们凡夫眼光,佛祖应世缘行大慈悲,是时刻不离非想非非想定的,即证道后的智慧行愿,定慧等持境界。应机接物于任何缘境。根本不惧分别,不惧烦恼,也不惧法执等等,念动于不动中,不造新业。

后世所谓的慈悲愿行,几乎难见能于非想非非想定接机之人,虽消旧业,难免又造新业。即使是善业,要解脱仍是不易,犹如临济祖师说的“吹毛用了急需磨”。当然,在慈悲普行或宣讲佛法佛理之时,最直接的功德福报就是非常利于当下自己的滞碍融通而开智慧。

见道、证道、成佛的究竟差别,其实终究还是在于任何事理的觉悟、融通、圆满上。见道后所谓要修为自己的习气,破执时空之障而证道法身空性,圆满世出世间一切事理起用后才能成佛。不过俱是无始以来业识造成的无明滞碍,于任何千万细行处,理事不能融通圆满之故。

因此,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不过是以论定境来阐释佛法修证成佛过程智慧状态而已,并非不含清晰的佛理,如果似是而非,也许不利于后学者。

以上乃个人浅见,仅供修学者印证参考。

 

 

刘硕斌  2008、5、16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