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体本无形声,故不可以见闻求,以手圆而聚之曰“搏”,致诘穷究也。混,混合。一,不二,《中庸》所谓诚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
承上文而极言其妙。皦,明也;昧,暗也。绳绳,犹绵绵相续不绝也;无物,犹言无有状,以彼喻此之名,上则皦而下则昧者,凡物皆然,混而为一则无是也,绳绳不可名,以生机之不息言,归于无物,以气化之返始言也。
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上文已言,混一之妙,此乃示人以知要之功也,无象之中求象,原为恍惚,岂可参以迎随之念乎。无首无后,道之周流不息者如是。执,专主也;御;调摄也。古道先天,今有后天,执古御今,一以贯之之意也。古始,无始之始;道纪,道之统纪。
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容,形容;豫,备豫;冬涉川,喻其严犹夷;畏四邻,喻其慎;俨兮,涣兮,庄敬而和畅也;朴,无雕凿,谷能虚受,浑全之至,反若浊者,不为皦皦之行也。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久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此言未及乎成德而求以入德之事。浊者不易澄,静存则心体自澈,安者贵于久,动察则神智不穷。满招损,故不欲盈也。敝,坏也;新成犹言速成,新成者,其敝必速能敝;不新成,形敝而神不敝也。
致虚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致,委致,委致其心。若无著者,然则有以极乎,虚之妙矣;守,存守,存守其心而不杂于物,则有以极乎,静之真矣。万物,道之散殊,故皆涉于有作。观其复,见天心也,下文乃详言之。
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芸芸,生生不息;根者物之所从生,命者,理之所自出;公,无私也,万物之长,故曰王。天也,道也,推极其至而言之也,承上文而言,万物虽纷,无不归根;复命者,此乃造化不易之理。阴阳消长之常,修道者,必知此而后可无妄作之凶,盖至常者,天下之大本,变化所从始,故知常者,可以无所不容而无私之至,物莫能加,与天合德,道体长存,尚何危殆,极于中和位育,即此意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知,去声。此言化民之道,太上圣人之治,入人者深。下知皆有圣人在其意中,其次亲誉之,则涉于迹也。畏者惕于威,侮者陵其上,故皆由信不足也,夫信者,人所同具,何以上下,不能相孚,岂非文告,烦而躬修薄欤,故必优游感化,慎重其言,然后民观法而自从,目迁善而不知迄乎,功成事遂恭己无为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者,道之实,世衰道微,非仁义无以正之,是大道之废,赖有仁义也,乃人不察乎。此不本道以为治,而专尚智慧,不知智慧不由仁义,无以烛灯而反启大伪。是故体道者,必崇仁义,孝慈者,仁之实;忠臣,义之表也;六亲不和,赖有孝慈化之;国家昏乱,恃有忠臣扶之,此正大道废,有仁义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