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51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张靖笙:对我国IT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2016-01-20 50818

 

对我国IT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张靖笙

 

引言: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对于IT专业人才从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都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结合笔者早年自学入行IT职业、多年的职业生涯以及还不是太长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中的体会,谈谈我对IT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想法。

 

笔者的人才观:

首先笔者要谈谈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的看法。关于人才的定义其实自古以来都不会有统一的解释,众说纷纭之下一般地都归结到成败论英雄的后验哲学,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千里马易找,伯乐难求”之说。

笔者这里也不敢对人才妄下定义,因为人是很复杂很易变的复合体,广义上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我们很多时候对于人才的评价,还是局限在有用的层面。人类社会化之后,对于人才的衡量也是从他的社会活动影响力或者价值的角度来衡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拥有的技能能为企业或者有关组织机构完成生产业务价值的活动,而他的这些方面的技能有一定的稀缺性或者难以替代性,那么我们可以把她或者他称之为某方面的人才。

而我们说设定人才标准的困难,正是由于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两个要素----组织价值和技能的稀缺性往往也是难以固定下来的,所以人才的评级标准也很难固化下来,事实上也就又落入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样的众所纷纭之中。虽然衡量标准很难固化,可是在市场经济中,人也变成了资,很多时候衡量人才的标准就直接套用人力成本或者说人力价格。

这种事实上面向作用的人才观毫无疑问是限制人的个性发展的,可以看成是工业化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污点,也给当今的教育体系埋下了巨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的学校教育事实上就是面向谋生就业的打工教育,用挣取功名利禄的能力作为人才的评级标准足足误导了好几代人,造成现代中国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而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呼唤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也很难被目前社会主流年龄层(40-50)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毕竟创新和创业背后都是个性中强烈的与众不同的动机的驱使,而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普遍又有多少个性张扬的胆色呢?

笔者认为,这是当下人才衡量标准的一个巨大的误区。

任何一个人,先应该做好的是人,正如孔子的弟子规教导的,“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可见,在大教育家孔子的头脑里面,把当下所谓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放在做人之后的,确实人的能力也是一面双刃剑,造福为祸要看操纵者怎么用。

而对于才,我们是不可能脱离人所处的工作环境来孤立看待的,一个人对于一个企业到底是不是才,不是看这个人有多高的学历,而是他目前所熟练掌握的技能能否在企业当下发展水平中帮助企业实现业务价值。一个拥有超人能力的人,如果把他放在和他的能力不匹配的位置上,那他也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正如让孔子去种菜、张飞去绣花,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历史上的孔子和张飞了。

笔者的人才观是把人和才区分开的比较好,笔者认为人和才是两码事,没必要混为一谈。人是性格、思想、习惯、举止等方面的个性综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同时受到法律道德等超我的约束,是由每个人意识选择和自身修炼来决定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才是和社会生产活动中由分工角色的要求相呼应的,随着场景的不同也会时过境迁,相对不稳定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是不推崇人才评价标准的,更不能认同人才评价标准的僵化。

本文不在做人层面上展开了,接下来的讨论中把人才的概念局限在才的层次,虽然事实上才的发挥在很大层面上还是由人来决定的。

 

当今企业中的IT职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们谈论IT职业人才,如前文论述,我们首先要分析企业需要怎样的IT之才。目前的IT工作岗位,按服务单位的性质,可以分为甲方IT和乙方IT;而根据工作性质,可以分为研发岗和应用岗,下面这个表给出一个分类解释。

服务单位

 工作性质

甲方

乙方

研发

第二象限:企业内部自己开发自用信息系统的IT人员

第一象限:专业开发产品的IT企业的研发人员,包括电商企业的研发人员

应用

第三象限: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或者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人员

第四象限:在IT服务企业从事定制开发、项目实施和技术服务交付工作的人员

 -1  IT职业人才分类

在上面的组合中,第二象限是历史遗留的现象,当初在软件行业还没成熟的时候,大量的应用程序可能是企业通过自己招聘程序员来开发的,而这种开发的方式专业程度也是偏低下的。笔者之前听过一个银行客户的比喻,甲方自己开发软件就类似自己建房子自己住,规模和质量肯定难以和专业的建筑商媲美,品质不高也大多会将就使用,当然,也只能是小房子了。而随着软件行业的成长和甲方自身IT应用水平要求的提升,信息系统的复杂度也远远超过了企业自行开发可以胜任的范畴了,可以说这个象限的IT职位只局限在少数几家大型银行的软件开发中心中,本文就不做分析了。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第一象限的IT岗位,这类岗位专业要求最高,往往属于对特定的技术要求很高的研发岗位,而这类岗位的技能由于特定性的限制,很大程度要依赖企业自身的培养,在人力市场中,也往往是通过猎头来猎取的稀缺岗位;

接下来,第三象限的IT职位大量地存在于实现了业务运作信息化的企业当中,这种IT岗位和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关系很密切。甲方IT人员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担任甲方代表的角色,完成需求沟通、系统选项、验收把关等工作;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担任数据管理,系统使用培训和支持、故障跟踪等。从专业角度进一步细分可以包括系统分析、信息管理、数据库管理(DBA)、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等等;

最后,第四象限的IT职位构成了当今IT从业人员队伍的主体,和第一象限的研发岗位相比,第四象限的IT职位必须面向客户的特定需求,以服务的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客户完成特定的任务,解决特定的问题,因此要综合沟通和技术运用的能力。

IT职业人合理的知识结构  

当前市场对IT职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IT应用领域,笔者在IT应用领域甲乙双方都有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多年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中接触了大量软件方面的职业人,观察到目前IT应用领域的从业者知识结构普遍是如图所描述的倒T-型的知识结构。

                      -1 T-型知识结构

在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身份角色有很明显的技术倾向,内心对业务知识抱有很强烈的漠视和消极抵触思想。他们大部分的专业技能和注意力放在了单项技术,例如具体某几门编程语言上,这种思想除了出现在软件工程师身上,也可能是其他IT岗位,例如可能是网络、硬件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配置和调试等具体的专项技术上;而对需要更高综合能力的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UMLSOA这些方面的技能却显得不够熟练,工作中表现为软件设计缺乏清晰的架构思想和宽广的技术视野;更进一步,由于不了解业务领域的知识,很难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能主动地易位思考,造成了在对用户需求理解和认识上的片面和误差。

                   -2 关于需求沟通传递失真的卡通图

   这是在软件行业很典型和形象的关于需求沟通传递失真的卡通画,10张小的卡通图,分别指代了10个不同的阶段对于客户需求的描述和理解第一张图是客户解释说这是我想要的:一个三层的木板秋千被吊在一棵大树的右边;项目经理理解的时候已经开始过滤和曲解了一些需求:秋千变成了一层,挂到了大树的中间;接下这个需求被层层传递给下面一个阶段,例如分析员、程序员等。有意思的是,中间的某个阶段,咨询顾问对客户需求进行解释的时候,秋千的三层木板会变成一个沙发,他告诉客户说这个沙发秋千特别的舒服。接下来,我们程序里面的项目文档是怎么映射需求的?是一片空白。软件到安装发布之后,不能用;而向客户收费的帐单却好像高速的过山车,呼啸而来。到了支持阶段,客服对用户进行支持的时候,当客户电话过来的时候,他在电话里询问客户你的机器重启了吗?你的软件有没有重装。而最后一张图,最终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想在树上挂个轮胎作为一个秋千,有意思的是他自己都没有能描述清楚他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我们看到那些卡通图片所代表的阶段需求理解,每个阶段向下阶段过渡时候,都因为那个阶段的人对于上一个阶段的需求信息的误解和丢失而发生偏差,最后导致了用户想要的东西和最后开发出来的软件非常不一致。

从软件角度来说,用户他并不知道也不关心所面对的软件系统后台用什么样的语言、中间件、开发平台、软件开发流程。对于用户来说,他只知道电脑一按有一个程序出来;或者手机上可以发一个短消息出去。对用户宣传你的技术多先进,用户其实不关心,用户关心的是用户体验。软件项目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其中沟通过程就是传递用户体验描述。为什么这么说?正如刚才那个用户在开始想做一个秋千的时候,对他来讲并不知道这是木板、还是钢筋做的,用户只是描述一种体验,用户跟设计师说我想有一个秋千,能够晃来晃去,而且很牢固,他不会说他需要用什么材料或者多粗的绳子。

可见,这种倒T-型知识结构的IT职业人,由于缺乏自身对用户体验的体会和理解,是难以和软件系统用户达成良好的沟通的。因此其知识结构和IT应用领域的职业需求是不匹配的,那么,和IT应用领域的要求相匹配的知识架构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笔者认为,为了要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IT和业务的融合,IT职业人合理的知识架构应该满足如这个图的T-型结构,在T-型结构中,强调的是技术对业务的适用性,作为IT应用领域的IT职业人,应该是植根在所服务企业的业务领域的土壤上,综合运用领域知识、服务方法论和企业架构的知识,采用开放和中立的态度选择和应用适合企业的IT技术。

-3 T-型知识结构

如果你是一位IT职业人,这里给出拥有倒T-型和T-型专业知识结构对你的职业发展前景的比较:

T-型知识结构

T-型知识结构

l  缺乏对领域的理解限制了你的能力只能是一个程序员,而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专家;

l  不了解架构和框架使得很难在新的项目中复用以前的项目积累下来的经验;

l  只专长于一门技术让你只是成为IT发展潮流的被动跟随者,让你非常难以跟上技术的变革。

l  领域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让你更迅速地理解需求和设计解决方案;

l  对架构和框架的理解让你可以给客户迅速展示IT项目的发展路标;

l  认识多种技术可以帮助你比较各种工具,减少对单一技术的依赖,从而达致技术独立性。

很明显,只有拥有T-型知识结构才能让IT职业人有走得更远的职业生涯。

 

浅谈当今我国IT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改进思路

 

造成上文所说的在IT职业人中普遍存在与实际工作要求不匹配的倒T-型知识结构的情况,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IT人才培养体系还是分不开的,毕竟现阶段IT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通过高等教育体系来完成,笔者也曾在华南一家以专门培养IT职业人才而闻名的信息技术学院从事软件教研室主任的工作,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我认为当下的IT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下面的问题:

l  首先是师资问题,当下国内高校的IT师资有相当部分是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很多是一直在学校读书,然后毕业留校工作这种纯理论型的教师,缺乏对企业运作和行业发展趋势和信息化融合要求的理解和认识,甚至连业界流行的技术标准都一无所知,我任教过一个大二下学期的软件专业班,居然全班80多位同学对CMM一无所知,因为之前没有老师和他们讲过;

l  其次是对IT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还是沿袭传统学科专业理论体系划分,没有明确IT和业务融合方面的理念宣贯,并且缺乏针对当下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的正确IT职业发展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也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

l  第三方面是,当下IT应用领域存在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的融合使用的要求,而跨专业之间、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协同教育显得比较薄弱,造成学生在对技术的融合使用融会贯通上缺乏系统的观念。例如我所任教过的该校各专业优秀学生组成的尖子班中,有来自软件开发、数据库和软件测试几个专业的学生,而软件测试的学生的观念里面认为软件设计和开发不是他们专业的事情,对于诸如需求分析、需求验证这些他们认为应该是属于软件开发的工作显得淡泊和无知;

l  第四方面是专业课程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产业发展需要存在相当程度的滞后,很多过时的技术没有及时地更新和调整。

我认为以上存在问题的根源正是我国多年以来高校教育体系和产业的脱节造成的,过去,我们习惯于把产和学看成了两个不同的领域,校和企看成两个不同的社会部门,时下广泛宣传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不正好印证了两者本来结合和合作的薄弱吗?所以,为了解决IT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经济发展需要不匹配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出路还是在于从产业发展角度的重新布局,笔者认为在目前多种校企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更深层次新的产学融合的尝试:

1)在办学方面,可以参考和学习美国私立名校的校董制度,成立包括广泛的社会产业人士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建立办学服务于社会的教育治理体制,让更多社会资源进入教育体系的战略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和运作监管中;

2)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牵头,把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园的发展规划和当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挂钩。一方面通过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双向交流,具体可以让高校在企业挑选合适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育,而高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实践工作,政府可以在人事政策、福利待遇给予扶持和补贴,以此来扩大师资力量和提升高校教师团队对产业融合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把参与高校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融入各产业行业协会的常态化工作,引导产业把自身的人才需求转化到人才的生产源头的体系建设中。TCS(塔塔咨询服务公司)中国的塔塔大学,针对企业自身对IT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培养体系结合,开发了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和企业实习制度相结合,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实践;

3)贯彻十八大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对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建议对IT专业的学生都要设置物联网、大数据、企业架构和信息经济方面的课程;

4)把企业内员工培训和高校教育资源结合起来,高校要站在产业的技术制高点的角度开展各种培训和认证工作。把目前短平快的企业内训,转变为鼓励在职人员通过修读高校的培训课程和通过专业认证考试,边工作边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转型成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5)可以建立和推广校内虚拟公司的实训体系,邀请校外企业人士担任虚拟公司的董事或者监事以评估公司运作绩效,以真实公司场景为蓝本,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靠自身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6)高校更积极参与到产业信息化的各种交流活动之中,甚至可以主动提供平台把当前业界流行的各种企业信息化交流会议放到高校环境中来进行,并把人才培养作为产业交流中的重要议题。

归根到底,就是通过产业和教育的体系贯通,实现把产业发展中的专业人才要求对接落地到学校培养体系之中。

 

总结

 

最后,引用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观点作为本文总结:“知至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和行本来就是每一项人类社会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面,真知必能行,实践出真知。

因此,解决目前我国IT人才培养体系和市场需求不协调的问题,需要我们建立以产业长远发展为导向的正确的人才观、用人观和育人观,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协同的系统的培养体系,从根本上通过实现IT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中寻找解决人才短板问题的正确出路。

 

201315日初稿)

201316日修改)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