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李蕊讲师,李蕊联系方式,李蕊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心理学、教育学博士实战专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蕊:强迫症,你了解多少
2016-01-20 3124
总觉得手不干净、老认为门没锁好、反复查看垃圾桶……上述症状困扰着不少现代人,当事人总会或无奈或自嘲地说一句“我有强迫症”。其实,这些小“怪癖”只算得上是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不能算强迫症。真正的强迫症是什么呢?

  “非这样不可”是典型表现

  爱干净、想得细、有条理,原本都是好习惯,但假如这些行为都变成一种“非这样做不可”的“仪式动作”,就可能是强迫症了。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 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 岁中青年人群中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不少患者常认为这些症状表现是想法问题,想通了就好,因此没能在起病之初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 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临 床表现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强迫思维指脑海中反复出现某些想法,比如说完话后反复思考有没有说错、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怀疑自己开车是不 是撞到了人等。这些想法常常令人很不愉快,伴有不能对琐碎但必要的日常小事做决定,被形象地称为“强迫性思维反刍”。当事人往往徒劳地努力加以抵制,但最 终总是失败。强迫行为指重复出现一些动作,如觉得手脏而反复洗手、生怕门没锁好而反复检查、冰箱里饮料的数目不成对就会扔掉一瓶保证对称等。有些病程持续 很久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一套固定化的“仪式动作”,比如洗手时一定要从指尖开始洗,连续不断洗到手腕,如果顺序反了或是中间被打断了就要重新开始洗,为此常 耗费大量时间,痛苦不堪。很多时候,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是同时存在的。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不少人会胡乱给自己扣上强迫症的帽子。如 果是偶尔开玩笑、自嘲,倒也无妨,但经常给自己贴强迫症的“标签”,就可能真的患上此病。因此,我想特别提醒大家,强迫症最重要的诊断要点在于存在心理冲 突,也就是说,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无意义,却停不下来,而且越想抵制,越会感到紧张和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所 以,如果仅仅是爱干净、心思缜密,没有给生活和心灵带来痛苦,就不要武断地说自己是强迫症。

  对自己苛待的人易强迫

  强 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个性方面,一般内心追求完美、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更易患上强迫症。 这些人往往从小接受相对严苛的教育,受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常对自己感到不满意,会习惯性地反省自己,甚至苛刻地检查自己的言行,放大缺点。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可能会通过重复某一行为或观点来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牛角尖”越钻越深,最终让自己陷入不反复做就焦虑的泥潭中。研究表明,一部 分患者病前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

  某 些特定职业也容易导致从业者形成强迫症。比如会计每天面对的都是精确的数字,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反复校对成了工作负责任的一种体现,他们同时也是强迫症 的高发群体。许多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首次发病时常遭受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他们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 能通过强迫症状表达出来。

  关注心理学,开展自我治疗

  强迫症带来的痛苦不仅限于个人,还会影响到家庭甚至工作。比如一个极度怕脏的人会要求家人也不停地洗手,用消毒液到处消毒。一般来说,如果症状每天持续1小时以上,或引起烦恼,损害社会功能,就需要去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了。

  强迫症一般采用药物和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案。多个国际指南都推荐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作为治疗强迫症的一线用药。但具体使用哪种药物要 让医生来定。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的常用方法,其特点是见效快,好操作。但由于性格缺陷往往是强迫症患者患病的性格基础,因此, 如果不改变患者的性格缺陷,一般难以完全治愈。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可以使人的性格不断完善的治疗方法,如果能够应用到强迫症患者的治疗当 中,不仅能使患者的症状消除,还会在根源上起作用,因此在治疗中推荐使用,尤其是对性格缺陷严重的患者。

  此外,疾病的预防永远大于治 疗,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每个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消除强迫症发病的土壤才是根本。至于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是个大课题,是家 长、学校和社会均要做好的功课,也是心理学者们一直感兴趣的课题,很难通过简单的方法回答,更不可能短期就教会每一个家长。多关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知道 心理是如何发展的,就有可能给出有利的干预。心理治疗绝非和患者聊天那样简单,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吃饱、穿暖,他们情感需求之强烈,很多家长已 经注意到了,却不知道如何处理。需要强调的是,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绝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来都是我们所提倡的。在此倡导大家,多 关注心理健康,家庭才会更和谐。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