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学校 元首兼管 精英辈出 誉称海外
酒泉中学坐落在甘肃省酒泉市城关西北隅,是在几座私人花园和几家古寺院建筑的基础上修缮建起的。所以越到现代越显示出她的古朴典雅,酒泉中学是建国初将民国时期的肃州师范学校和河西中学两所国立中等学校合并而成的。1935年国民党创办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蒋介石兼校长,曹启文为主任。1935年10月9日正式开学,设中学、小学和简易师范。1941年由教育部接管,改为国立肃州师范学校,陈增吉任校长。河西中学是1938年筹建的,初称“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肃州中学”,后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河西中学”。1945年由教育部接办,改称国立河西中学,吴亮夫、张素先后为校长。
1949年酒泉解放后,酒泉三所中等学校的学生,纷纷参军、参干,仅随军进疆者达200多人。1950年5月20日肃州师范、河西中学、玉门油矿中学等校先后合并,建立甘肃省酒泉中学。韩椿芳被选为校长。全校8个教学班,2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
50年代,酒泉中学为甘肃省重点中学。冯卓超、朱连祥先后调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建立教研组及党、团、工会、学生会、少先大队等组织,开展“五爱”教育;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勤工俭学,劳动建校,学校面貌为之一新。1956年叶剑英元帅亲临酒中视察,对酒中的校园十分赞赏,特别是钟楼寺的古建筑及雕塑仔细观赏,认为这是典型的犍陀略罗艺术风格;元帅还勉励大家“学好本领,建设大西北”。1958年7月朱德同志来校视察,称赞酒中的勤工俭学成就,并说:“酒中真好,勤工俭学是全国的榜样”,并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称酒中是“天下第一校”。甘肃省委在酒中召开全省中等学校勤工俭学现场会议,省内外报刊称酒中是“勤工俭学的一面旗帜”。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并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酒泉中学在全国勤工俭学展览会上设专门展室,并专门拍了电影。
1962年以后,陈光明任党支部副书记,陈世勇为副校长,宋学洛为教导处副主任。学校充实教师队伍,贯彻《中教五十条》,纠正一度劳动过多,忽视教学,违背教育规律的作法,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保证5/6的时间用于教学;“培养拔尖学生”,“布置过硬作业”,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高考升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至文革前,全校6个高中班,12个初中班,学生近千人,教职工80多人。
“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校长何立书、革委会主任魏仲明、倪忠敬、刘孟晋、杨思维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同师生一起为减轻动乱损失、整修校园、建设农场,为守护这块疮痍满目的杏坛做了不懈的努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酒泉中学被列入甘肃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何立书任党支部书记,刘名任校长。学校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健全规章制度,整顿教学秩序,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拨乱反正中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83年,校党委成立,王克荣任书记,董国昌任校长。
1985年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形成了“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的体制。酒泉中学的各项工作又上了新台阶,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形成了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重铸了酒泉中学昔日的辉煌;他们大胆提拔了一批青中年教师先后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提出“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和“坚定、求实、严谨、创新”的校训,使学校工作稳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曹德新担任校长,他倡导“以人为本”“教科研兴校”的办学方略。坚持从严治校,实行目标管理,大兴校办产业,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广大师生努力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强化勤学好问的学习风气,发扬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培养严明自觉的组织纪律,树立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使学校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首批被评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现有西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3171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53879平方米,图书馆藏收6万余册,高中教学班达47个,初中教学班14个,学生人数达4200多名,教职工280名,其中特级1特级人、高级教师31人、中级教师8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教育硕士4人、在读教育硕士3人。酒中校园现已建成,古典色彩与现代气息和谐融汇,育人设施与观赏嘉木相互辉映的花园式学校。
建校80年来,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26000余人,为高等学校输送新生达6000多人。广大校友毕业后,或继续升造,或在实践中自学成才,他们之中有省部级领导,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科学院院士,大学校长,不少人已成为专家学者、各级党政领导、厂长经理、标兵模范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酒泉中学为家乡繁荣、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