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富,胡永富讲师,胡永富联系方式,胡永富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管理技能训练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胡永富:中国式管理:象上帝一样思考,象魔鬼一样行动!
2016-01-20 41911

中国式管理:象上帝一样思考,象魔鬼一样行动!

一, 在什么情况下有中国式管理:正确地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

如果你的公司来了一位残疾客户,你会不会因为他的残疾而降低价格?如果你在谈判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位希望小学的校长,你会不会因此而放弃谈判技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公司内部:如果员工要求转正,升级甚至奖金等通过民主评议而不是主管领导说了算,你觉得如何?如果你是企业家,同时也是一项技术专利的拥有者,在企业核算中,有员工要求你放弃专利费,因为这样的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都是倾家荡产的”?

你如何选择?

当一个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交换,还涉及到背后的道德与文化时,“文化”或者“民族性”就起主要作用了。我觉得,这就是中国式管理这一问题提出的价值所在――在表面“西化”的背后,骨子里仍然是中国式思维,表面“制度化”的背后,仍然是情感主导的潜规则在发生作用,这种时候怎么办?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真正从骨子里完成“中西交融”,迟早要被那些个人英雄们“复辟”。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证明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只有拥抱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才会有我们的“进化”。

也就是说,“全盘西化”或者是“唯我中华”都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的出路在于融合:没有所谓的你我,只有在“时势规律之下”中西融合的“新我”!什么是“时势规律”?以上面的举例而言,如果你的公司来了一位残疾客户,你大可不必因为他的残疾而降低价格,同样,如果你在谈判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位希望小学的校长,你也不必要因此而放弃谈判技巧,而在心里有任何愧疚。

这里的区别是,商业就是商业,道德是道德,它们有着各自的逻辑。在商业行为中,你必须按商业原则,这不仅能够帮助残疾客户自立,帮助希望小学校长懂经营,而且能够帮助你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一旦你“富起来”,要表达你对社会的责任或是善意,你可以把钱捐给相关的社会福利机构呀!

在商业交换中按照商业原则,在商业行为结束之后应用社会原则,我想这种做法本身无所谓中西,因为这就是商业本身所包含的规律。只是在实施这种规律的时候,是有环境约束条件的: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社会福利与慈善机制,我们捐的钱也未必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所以,所谓中国式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显现其价值了,商业社会是以结果来推动的,没有结果,一切都是空谈。当规则或规律既定的情况下,执行就起作用了。为什么无数的人或企业都拥有同样的战略,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为什么同样的事,有人收获的是结果,而另外一些人收获的却是借口?

只讲管理理论,那是“全盘西化”;只讲赚钱,以成败论英雄,那是小商小贩。中国式管理就针对这两种极端而言的,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中国式管理就是把西方优秀管理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就是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成功正道!

二, 象上帝一样思考,象魔鬼一样行动:中国式管理的起点与归宿

如果说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就是中国式管理,那不就是个简单的因地制宜问题吗?

说起来似乎就是那么回事,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几年前,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上谈判课的时候,我的分永远是全班最低的。因为谈判课其实没有多少理论,基本上每堂课几个案例,然后模拟情景分两人一组对谈。在谈判中,我发现每次强迫自己要隐藏真实信息,要编造高价向对方进行“欺诈”的时候,自己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但我的对手,也就是那些美国同学却不,他们睁着大眼“很纯洁地”对我进行“欺诈”。到最后结果公布出来,我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那些做我谈判对手的美国同学每次也很不爽,因为他赢得太多,总排在第一,让人觉得他没有合作精神。所以,以后同学就总躲着不愿与我配对。见到这种状况,指导教师与我谈了一次,他问我懂得什么是蛛网理论吗?

我当然懂,那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意思是由于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时候,会因为竞争而回到均衡价格。老师对我说,谈判就是蛛网理论,如果我们每个人买东西的时候,不讨价还价,那么,成交价就严重偏离均衡价格,这样价格就失去了调节资源分配的功能了,市场机制也就不存在了!

原来是这样呀!讨价还价中的“骗术”,原来是资源分配最有效的手段时!当我们要为整个社会的福利负责的时候(象上帝一样思考),实现的手段却是在商业谈判故意抬高价格,隐藏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说,当我们每个人只为自己考虑的时候,社会福利最大!

过去我们认为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就是市场机制,但通过上谈判课后我发现,这种机制却是通过讨价还价中的“骗术”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人不太容易理解的机制。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我们提倡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以市场机制的机理看,这种动辄以天下为已任的所谓“利他”出发点,恰恰是造成“腐败”的原因之一。传统的计划体制,就是典型的的例子。当政府以良好的愿望把所有的事集于一身,大而全,小而全,结果是什么?是整个社会慢慢演化成造假成风,成了“骗子一样思考,上帝一样行动!”

只有天堂才是上帝,人世间一半是上帝,一半是魔鬼,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现实。当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谈中国式管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要在中国建立起中国式的上帝思考――我们必须懂得敬畏客户,我们必须懂得敬畏规律。与时同时,我们还必须学会中国式的魔鬼行动――要先小人后君子,我们大家都会成为君子!而如果我们先君子,后小人,最后我们都成了小人!

世界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核心价值观与企业使命的坚守,是我们对客户价值的敬畏与遵从。这就是为什么在底线问题上,做企业永远都要象上帝一样思考!一旦我们象上帝一样思考之后,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执行了。

从执行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经营企业中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这句话对中国企业家,比没有什么救世主这句话更重要。因为不完美构成了目前中国企业真正拥有战略与执行的哲学出发点:既然没有完美,我们就要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就要懂得重点,懂得放弃!

在执行上我们要相信一点:好报才有好人,弘扬“上帝价值”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成功来证明,做好人也一样可以成功,而且要“大成功”!如何做到?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时候,学习魔鬼的执行能力,进而超越魔鬼就成了战胜魔鬼的最好办法!骗子之所以能够骗成功,是因为他们比好人更讲方法!

所以,当我们在开创中国式管理之路时,要旗帜鲜明地提一个口号:象上帝一样思考,象魔鬼一样行动!

 

三,  中国式管理的“斜木桶理论”:中国改革成功的基本逻辑,是中国式管理理论建立的基石

有了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就有了根据实践要求改造西方理论的逻辑支撑点。比如在西方管理理论中,企业竞争力存在一个“木桶效应”:最短的一块板决定木桶能够盛多少水。木桶理论对西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多数欧美公司在竞争力上更多强调系统整合,强调弥补短板,提高综合能力(系统力)。

但这种理论对中国企业如何呢?道理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中国企业的实践中却要有所修订。因为与欧美企业不同,中国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环境。我们不仅在技术,在设备等硬件上存在严重的短板,而且在管理思维等软件上,同样存在诸多不足,要想补齐这些短板,哪有出头之日?

事实上,我们没必要在所谓的核心技术,现代化设备,新管理新思维等等方面去补什么短板。技术,设备,管理或者思维,对客户而言并不直接创造价值,经营企业的一切努力,应当围绕直接创造客户价值这一核心进行,其它的一切,都是支持(support)性的。支持部分也很重要,但支持部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主干有价值。没有重点地补短板显然是一种没有战略的表现。

这种思想,我称之为斜木桶理论。斜木桶理论的意思就是说,对中国企业而言,我们的竞争力是一个斜放着针对客户价值的木桶,这样,木桶能盛多少水,主要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然后其它的木板都应当依次缩短,最短的一块木板可能还不极最长的一场木板的一半,但这并不影响总的容量。

同样的一桶水,欧美企业可能是短板在起作用,而我们可能是最长的一块板在起作用。所以,欧美企业的管理很可能主要精力要放在优化上,即对做得不足的地方加以优化。而中国企业的管理主要的精力则可能要放在战略上,即要有重点,才有真正的突破!

从这点出发,我们也很容易发现,目前大规模推的“平衡测分卡”(BSC),对一部分中国企业可能就构成了某种误导。这有点象目前西方兴起的大规模环保运动一样,环境保护在西方就是典型的平衡测分卡的逻辑:要均衡发展,不能因为经济而牺牲环境,甚至为环保有时可以牺牲某种程度的利益。

环保对中国同样重要。但如果我们把西方的环保指标与操作方式放在中国,那么,也许就没有这二十多年的经济繁荣了。我们要懂得,管理理论无非是现实需求的一种反映,如果一个理论在欧美大受欢迎,被普遍采用,然后在中国也同时大受欢迎,同样普遍采用。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就象中国领导人没有被西方环保的热潮冲昏头脑一样,环保很重要,人权也很重要,但发展更重要,但控制人口更重要,这就是国家战略。今天,中国企业的领导人,也不要被各种西方理论冲昏头脑。平衡很重要,均好很重要,系统很重要,但客户价值更重要,突破更重要,抓住重点更重要,这就是企业战略。

环保做不好,我们要承受污染。但没有经济发展中国却会动乱,但没有计划生育,没有人口控制,中国却会永远贫穷。这是在享受“均衡发展”的西方政治家不懂的逻辑,但中国人却不能不懂。

同样,管理中平衡做不好,均好不足够,我们要承受代价。系统不足够协调,我们要忍受振荡与冲击。但没有客户价值我们就不能生存,没有速度和重点我们就会被淘汰,这是沉湎于“优化”的西方管理学家不懂的逻辑,但中国企业家却不能不懂。

四, 分享并共享我们彼此的成就:使我们的生命多活二十年!

我很喜欢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一句话,管理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管理是行动!对照这句话,我觉得,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西方神话”:把西方一切理论,把西方一切优秀企业家做法的“神化”。我们的企业家,整天被各种西方理论包围,他们在被要求用与西方同样的管理理论,去指导完全不同的企业行为!

谁应当对这种现状负责?我觉得一些咨询公司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一个不怎么负责的角色:要么是某些洋咨询在说,我们代表国际化,向我靠拢!要么是由某些刚学完MBA的本土咨询顾问在说,你们存在问题,因为你们做的与我们学过的不一样!

但问题是:中国企业到底需要什么?

中国需要的不是最新的西方管理理论,甚至不是最好的西方企业管理经验,中国最需要的是符合规律,符合国情,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与理论。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20年中,相当一批中国优秀企业在把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上,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万科在过去20年的成功中,在很多方面,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国际化持续化正规化的道路,完成了中国化实践:

l 比如尊重员工,比如把客户当成合作伙伴,

l 比如在制度上的开放,透明,

l 比如在业务选择上做减法,不追求暴利

l 比如在别人热衷于做围墙把社区封闭的时候,万科坚持在自己的小区中开放社区,

l 比如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设计理念,

l 比如坚持优质的物业服务,甚至目前提出的“向制造学习(实际上是强调补工业化的课)”。

甚至微软中国公司原总裁唐骏在回顾他在微软中国的管理经历时,也有这种“中国式管理”体会:“在美国做管理,你不需要感动员工,只要按合同支付报酬就行;而在中国,人们追求的更多不仅是金钱,还有感觉。因此企业的领导人需要提供这种感觉给员工———让他觉得他在公司里是很重要!”

成功自有道理,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都有着他们“中国式的国际化正规化持续化”智慧。这也不奇怪,哪一个企业成功的背后,不是含辛茹苦的摸索?不是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适应的结果。所有的成功都是相同的,而成功的经历与道路,却各不相同。而在这些艰辛摸索的背后,包含了多少惊人的智慧?

这些年的咨询实践中,我接触的企业家愈多,我就愈加觉得中国企业家与员工,在摸索中西结合的“中国式管理”方面,积累了一片浩瀚的智慧海洋。同时,我也非常遗憾地看到,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冲到一定时候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葬送了企业的前程。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中国企业再也不要再单打独斗了,中国企业需要自己的经营管理案例库。碰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花几年的代价去摸索,我们应当分享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教训,减少我们摸索的时间!

所以,我建议中国的企业家要相信一个基本的道理:分享共享彼此的智慧,远远比自己关起门摸索要好很多,生命很珍贵,生命也很短暂,我们如果分享并共享彼此的成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多活二十年!

当我们把中国式管理的建设,定位于建立中国企业,甚至中外企业一起共享经营管理智慧平台的时候,我相信中国式管理一定会成为世界管理理论的重要部分,这倒不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有什么了不起,而是因为我们证明了一种伟大力量的存在!这个伟大力量的名字叫共享!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