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觉,道觉讲师,道觉联系方式,道觉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道德经研究专家,国学应用专家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道觉: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2016-01-20 47828

我们今天谈论或者研究国学,经常会遇到重重困难:第一重是你要过古文文字关。因为中国文字,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是用竹片(竹简)和木片(木简)来书写的,所以文字很简短,很深奥,经常一个字可以有很多种的理解。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一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光这两句话,千百年来就有无数种不同的注解。首先是“说文解字”,把一个一个的字断开来解释,例如这里的两个“道”和两个“名”,解释是完全不相同的,倘若用英语翻译,就是四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单词。

  第二重是要过语义关,即文字弄懂之后,要进一步弄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例如同样是《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刍狗”即草扎的狗,意思是很贱的东西。但整段的解释却有完全相反的两派:多数认为应该这样翻译:“天地本无仁慈可言,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百姓当做玩物。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若是经常去搬弄它,就很容易溢出来。”但相反的翻译是:“天地(如果)不仁,就会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如果)不仁,就会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的万物和老百姓,就如同一个容器,虚但是不会屈从,你去玩弄它它就会反抗。”我个人是赞同后面一种说法的。又如,《论语》中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来被认为是孔子愚民政策之不可辩驳的例证:“老百姓应该引导他们俯首听命(由之),而不能让他们懂得道理(知)”,但相反的解释是:“老百姓应该引导他们顺应自然(由之),而不能引导他们使用机巧和斗争的伎俩(知=智=心智或机巧)。”在这里,我相信的也是后面一种解释。

  第三重是对某一家(例如老子或孔子)思想的理解;第四重是对某一家整个思想(例如老庄或孔孟)的理解,这也是最难的,因为所有的学说起初是单纯的、鲜明的、互相独立的;但经过长时间的变化演革,两千多年中,各家的继承人互相向别的家学习,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家,一般指“先秦儒家”,即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但后来就不一样了,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大儒董仲舒为例,他所说的“儒术”大量吸收墨家的“兼爱”、“尚同”以及宗教色彩,还有春秋公羊阴阳五行常说。班固在《汉书》中评述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就是说董仲舒的汉代儒学,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至于“新儒家”宋明程朱理学对道、佛两家精华的吸收,前面已经有文章说到,不再赘述。

  又如,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家,一般指“先秦道家”,即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但到了汉初的道家——黄老之学,正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说的,它广采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之长,使得道家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之一。

  我个人还以为,老子之后的道家,应该是吸收了一些儒家思想的。以“清静无为”为例,孔子和荀子(他们的年代都比庄子要早)就有一些很精彩的说法,《论语》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和自然无为的言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老天真伟大啊,并没有发表什么宣言,但尊重四季的运行,因此产生了天下万物;能够做到无为的人,这样的人就是伟大的舜帝了。儒家还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界的法则。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不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汙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主张人类对自然不要对立和“斗争”,自然才会正常运行,这简直就是现代环保理论两千三百年前的古代版了,充满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里,想特别说一下道家的“无为而治”。它是一个什么东西?是好的东西还是不好的东西?这是“五四”之后道家受到严厉批判的主要论据,即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其实,人家老庄不是这样的意思。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不自作聪明,不添乱。以曲求全、以柔胜刚。汉初的道家把老庄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的“经世致用”结合起来,他们强调的无为而治,主要是社会和谐与自然,不扰民,与民休养生息,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无为而治”的关节点,在于一个“而”字,即“用不妄为的指导思想来达到‘治’的办法,才是高明的办法”的意思,也就是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顺应社会、顺应时局、顺应时势去治国,才是高明的国君;同理,学会“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自己人生的人,也才是真正的智者。就好比太极拳,看起来软绵绵的,但武术搏击的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以守为攻,后发制人,是极聪明的搏击艺术。这样,“无为”最终可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与中华国学正宗的儒学相比,道、释两家因为经常处于“在野”的地位,人们对它们偏见或误解颇多,本篇企图以“老子新解”为例,澄清对国学的某些误解。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