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村在武义县西南部,距县城廿公里。据传,南宋时,在松阳任儒学的教谕的杭州人俞德过世后,儿子俞义护送灵柩回杭。路经俞源时投宿在这里,第二天起来发现停放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认为这是天意,是天要留他,这个地方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三年,后与当地人通婚,繁衍至今已三十多代。
俞源村四面环山,三面峻岭出入。北面弯曲峡谷,一条溪流穿村后呈"S"形缓缓北去。"S"形溪流是人工改造后形成的巨型太极图。经有关人士测量,太极图直径为320米,面积120市亩,曲溪从南至北巧分太极二仪,阳鱼古树参天,阴鱼新禾盖地,两鱼尾嵌进两边山坡,好似无形气坝,使俞源村浸没在瑞气之中。
俞源太极图系元末明初国师刘伯温设计并指挥建造。刘伯温大家都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个神奇的人物。刘伯温和俞源的俞涞是同学,俞涞学识渊博,却不愿当官,刘伯温官至国师,但仕途坎珂。俞源是刘伯温从婺州、杭州回老家处州青田陆路的必经之地。因此他经常到俞源和俞涞叙旧。《俞氏宗谱》记载:①刘伯温和俞涞,是在处州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刘伯温、宋濂、章溢、苏平仲与俞涞子孙三代布衣之交;②刘伯温为俞涞的画像题过辞;③刘伯温为俞姓排辈,首取"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字;④刘伯温推荐俞涞孙继祖任朱元璋锦衣卫镇抚。可见刘伯温不仅常来俞源,而且对俞涞感情深厚。
当时,俞源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精通天文地理的刘国师,设计并指挥,改村口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在阳鱼身上造林。同时设计了村落建筑群体。村内用于防火、防旱时的七星圹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横贯俞源南北有条小溪,若以这条小溪为坐标,古建筑与七星圹组成了"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还有俞氏大宗祠刚好位于西方白虎之道,而且北斗形状像一只木勺,把该宗祠"装"在"斗内"。
刘伯温为俞家排辈的十个字,具有明确的天文意义。"仪像"就是泛指"天文"或"天象"的意思。"权"代表"天权",是北斗七星的第四星。"衡"代表"天衡",是北斗七星的第五星,所以"权衡"实际上是代表"北斗七星",风水上的玄空九星源于此。中国古人非常崇拜"北斗七星",民间一直把"北斗七星"当作主管"寿夭生死"的大神。刘伯温的排辈字,就是要俞家恭敬星像,保护自然,这样的话,就会给俞氏家族带来好运,从而保佑俞氏家族永远福寿昌盛。
俞源村落的建筑群体是刘伯温按天空中恒星的位置布局设计的。这是风水学实际应用的最好典范。通过刘国师的精心设计,俞源村600多年来受益多多,历经明清两代,人才辈出,尚书、抚台、进士、举人等260多人,真是文献名邦,江南称奇。
因此,我认为刘伯温对俞源村的改造,归结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
一、俞源村的建筑格局,观照古人的"风水"意识,水是俞源村择址的根本依据,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构筑风水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中国"风水学"中关于"气→风→水"的无限循环理论具有生态规律的合理性。而刘伯温为俞源"补基",营造太极十二宫,有利于"敛气蓄风水",有利于人体气场与自然气场的合理作用。
二、俞源村的选址有利于自然山水之气,提高了人居质量。刘伯温对俞源的改造,着眼于使该村"芷风聚气"。而这种"气"实质上是一种物质的场能。"七星圹"的布局还含有"启发伦理和社会政治观念"的意义。
三、刘伯温为俞源古村落布局与星象图中显示的星象一致,是按天体星象"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环绕"来排列的。刘国师的设计既是其"重振乾坤"抱负的"寄托",又是其"天人合一"世界观的体现与"天人合一"建筑意境的实施,其构筑的实体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具有科学性。他设计的巨型太极图既是按照自然法则改造水土的措施,又是改造人们观念的意象物,目的是使人们在教育的基础上懂得"阴阳之道",并运用"阴阳之道"保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因此俞源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