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稳,李根稳讲师,李根稳联系方式,李根稳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新生代成长与管理教练/新生代企业家导师/新生代商学创始人/著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李根稳:净化身心
2016-01-20 48124
    如果我们的行为出于愤怒,只会经验到更多的愤怒。佛陀说:恨不能止恨,只有爱和无恨能止恨。因为你如果发怒,不论理由多么正当,不论对象是谁,都会激发对方隐藏的巨大愤怒;也就是说,不论当时情况看来多么正当,你只会得到更多的对抗。这是很明显的,一切愤怒,不论理由多么正当、正义、神圣,都来自相同的源头,那就是反感、厌恶、仇恨,不论表现出来的是暴力或非暴力,都还是愤怒。所以,不论多么正当,愤怒永远不能导至和平、爱、妥协。怎么可能呢?

    
许多女性主义者对男性感到愤怒,她们视男性为庞大、恶劣、狠毒的迫害者。但是你如果到东方,当地的女性处于顺从的地位,你将发现,女人婚后住在夫家,害怕的是婆婆和小姑,而不是男人。所以,我们应该怪谁呢?当我住在拉乎尔,那些女尼的确处于必须非常服从的状况,但她们并不是只对比丘服从,真正使她们顺服的,其实是其他女尼。谁应该是我们愤怒的对象呢?如果我们对男人和女人都感到愤怒,对所有人都将感到愤怒,接下来呢?谁是罪魁祸首?这是没完没了的事。

    
我们总是能替自己的愤怒找到正当理由,但问题不在外面的事物,虽然这也是我们要练习处理的,但是真正的问题来自潜伏于内心的愤怒,只等待一个理由来爆发。由于我们是佛教徒,所以要找到良好正当的理由来发怒,以使我们感到正义和满足,当然,借口总是找得到,而这些借口就会造成轮回。

    
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的负面态度,这才是我们必须处理的。佛陀处理过许多战争、世仇的部族和冲突,他调停、和解,给予人们能接受的建议,他做这些,是出于全然的智慧和爱心。我想告诉你们,负面情绪永远是负面情绪,不论我们给它多么正当的理由,对于这种情绪,我们必须内心做自我检验。

    
许多人会问:如何消除愤怒?因为它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不喜欢愤怒、仇恨的感觉,但是从没有人问我:怎么应付欲望和贪心?贪心、欲望和无明,会使我们困在轮回中。但是西方世界并不会真的把贪心和欲望当成负面情绪,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消费社会怎么存在呢?一般而言,欲望被视为是正面的,尤其当你能满足欲望时,欲望被视为一种动力,促使人们上街愈买愈多,使经济持续发展。这就是背后的想法。

    
在一部巴利经典中,佛陀说瞋的业力比贪严重八倍,但是瞋比较容易消除。贪的业力比较不严重,因为不会直接伤害他人,但是贪非常难根除,因为没有人认为贪是个问题。只要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喜欢保持点贪心。这很好啊,我们需要好衣服、美食、华屋,我们的感官要刺激,我们总觉得如果对一切都不执着,就会变成冷漠、枯竭、无趣的人,所以,我们不是很想扑灭自己的欲望。

    
西藏的康周仁波切曾说,如果你对西方听众说某些字眼,就会触动所有人的按钮,她喜欢说这些字眼,然后观看反应,其中一个字眼是投降,另一个是放弃。当她说:我们必须放弃。所有人都畏缩起来,而且每个人都会问:我们必须放弃什么?必须舍掉什么?出离是修行道路上一个主要的阶段,出离不见得就是放弃你的家和家人像佛陀一样出家,出家并不是出离的唯一形式。我想,从许多角度看来,心的出离更加困难,放弃自己所珍惜(即使是无益)的意识型态,活在当下,而不被自己的记忆、期望、绮思、巧妙的盘算所攫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切都很难放弃,即使人们看来生活得非常简单(其实很少人这样),他们经常还是活在非常奢华的内心世界中。这是我的经验之谈,不执着任何事情是很不容易的,特别难的是不执着这个意象,我们必须慢慢学习才能放掉这一切。

    
这就是禅坐的意义,你单纯地坐着,身体不动,不说话,不去管心,只活在当下。愿我们不再大做白日梦,愿我们坐在空灵和绝对单纯的境界中,这是终极的出离。但是我们可能会坐着回想蜜月或假期的美好事情,或是猜想下周将要发生什么,或是午餐的内容,我们可能只是坐着,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们现在都坐在这里,所有人看来像一群小阿罗汉,只要身体和言语都被控制,没有人知道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但是我们要放弃心的游戏,只静坐在广大和清明的境界中,这是最大的出离。心是极度贪婪的,它不只贪求外在的享乐,同时贪求内心的舒适,而后者更难放弃。但是如果我们做得到,自然会进入一种开放、简单和清明的境界而觉悟,因为我们终于对治了所有负面的根源──我们的无明。

    
这种与生俱来的无明,不是透过学习就能消除的。学习、思考和尝试了解它,当然是好事,对于缺乏佛教背景的西方人士尤其必要。我们当然需要透过研读以了解佛所说的法,否则我们将以自己的观念来诠释它,而且会改变这些教导,以适应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阅读、研习、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真正说了些什么?佛陀的本意是什么?只是了解这个问题,还是无法驱除我们的无明,因为无明不是知识上的无知,不属于心的层次,它渗透心,所以我们的思想形态也是无明的。由于潜藏的原因极深,所以,阅读、思考和讨论,虽然有助于表层的无明,但是无法影响潜藏的无明。这就是你们都坐在这里的原因,因为你们知道,探触无明深根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心性联系,以此发现我们的真面貌,换句话说,就是揭露我们的佛性。

    
昨天当我抵达时,禅师正在谈论外面那棵大橡树。他说,有人告诉他,树根的深度和我们所看到的地面树干高度一样。我当时想:这真是对无明的一个隐喻。树木在地面上是这种高度,如果我们从根部砍掉它,就没有这棵无明树了,表面看来,这棵树似乎不见了,所有无明都消失了。西方人非常用功,似乎知道许多事情,我们能做各种演讲,读一个佛学博士。但是我们如果只做这些事,埋藏的树根仍保持不动,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树根会继续生长为新树,还可能因为它被修剪过,而冒出更多树叶。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直达深处,拔掉深得难以置信的无明深根。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心性有确切的了悟。只有一次了悟经验是不够的,这只是开始。我的上师总是告诉我,一旦你证得了心性,就是修道的开始,才可以开始禅修。现在有些人对心性稍有了悟,就以为自己开悟了。他们开始写书,设立佛教中心等等。但是这种经验真的只是一个开始。

    
除非我们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每分钟不间断地和无所不知的心性连结,否则都不算完全开悟;因此,菩萨也分成许多等级。我们的任务是对治自己的无明,同时,我们平日不但要随时保持觉知,并且要有洞察力。我们必须洞察每件身、语、意造作的背后真正动机,若发现心有恶念,就把它放掉。我们只是觉察并接受恶念,不要否认,不要和恶念起冲突,看见、认出是恶念,然后放下,但要鼓励并喜爱善念。就这样,按部就班地,我们得以净化自己的心。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