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易》中,天干被广泛应用,如《革》卦的“己日乃孚”;《蛊》卦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归妹》卦的“帝乙归妹”;《巽》卦九五爻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等;在安阳的殷墟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商代,用天干起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如武丁等。夏历就已经把十二地支用于十二个月进行记时。用天干地支记录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制定历法则是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因此学习《易经》,必须对天干地支理论有所了解。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已经包含了十进制、十二进制、奇偶数、阴阳、四季、四方、五行等许多信息。
天干十个数,地支十二个数,表明我国古代就有了十进制和十二进制的概念。
天干甲、丙、戊、庚、壬,代表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
天干乙、丁、己、辛、癸,代表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
处于奇数位置的甲、丙、戊、庚、壬为阳;处于偶数位置的乙、丁、己、辛、癸为阴。
同样,在地支中,处于奇数位置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处于偶数位置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天干甲、乙代表东方、春季、木;丙、丁代表南方、夏季、火;庚、辛代表西方、秋季、金;壬、癸代表北方、冬季、水;戊己代表中央土。
同样,地支中的寅、卯代表春季正月、二月,木;巳、午代表夏季四月、五月,火;申、酉代表秋季七月、八月、金;亥、子代表冬季十月、十一月、水;丑、辰、未、戌代表四季中最后一个月、土,其中辰代表春季三月土、未代表夏季六月土、戌代表秋季九月土、丑代表冬季十二月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天干地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纪年,包括月、日、时。这种纪年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比如2010年就是传统农历的庚寅年。
在纪岁方面,人们又创造了十二生肖属相。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搭配,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纪年方式,比如2010年是庚寅年,也称为牛年。由于庚在五行中代表金,所以在藏历纪年中,2010年也称为金虎年。有些人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不管天干是什么,从吉祥方面考虑,把每一年都称为金牛、金鸡、金龙等是不对的。比如1981年是辛酉年,称为金鸡是对的,但把1993年癸酉年也称为金鸡年则是不正确的,癸为水,按藏历1993年应该是水鸡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藏族是我国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纪年表述时,也要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表述方式。
十二地支计时和现在的二十四小时相对应,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差,比如1日的晚上11时到2日的1时,为2日的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3时至5时为寅时;5时至7时为卯时;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下午1时至3时为未时;下午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下午7时至9时为戌时;晚上9时至11时为亥时。所以在日常用语中有子夜或正当午时的说法。
天干和地支的对应方法是,从甲子开始,每十年、十月或十天为一旬,比如,第一旬或甲子旬:
在甲子旬中地支戌、亥没有对应任何天干,为轮空,称为甲子旬中戌、亥空。
第二旬为:
第二旬为甲戌旬,甲戌旬中申、酉轮空,称为甲戌旬中申、酉空。
依此类推,第三旬为甲申旬,第四旬为甲午旬,第五旬为甲辰旬,第六旬为甲寅旬,即:
甲寅旬中地支子、丑轮空,称为甲寅旬中子、丑空。
依此对应排列,到第七旬又是甲子旬。因此刚好六旬为一个循环,如果是纪年,就是六十年一个循环。
1944年为甲申年,郭沫若同志为了告诫全党吸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写了一篇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因为李自成失败是1644年。
1894年为甲午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习惯上还有一个年命的说法,即按照五行,把每一年纳入到五行当中去,确定这一年的属性。每一种五行,又分别与一种物质相对应。把五行纳入到年份中去,并赋予不同的物质,有一个固定的安排模式。即:
甲子乙丑海中金; 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剑锋金。
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 戊寅己卯城墙土;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 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
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佛灯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金; 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如甲子年,是海中金,这一年出生的人就是海中金命。
这种安排方法虽然有些牵强,有唯心主义之嫌,但年命之说毕竟是我国延续到现在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有一定的生命力,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要读懂《易经》,就必须对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