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雅,董博雅讲师,董博雅联系方式,董博雅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向解放军管理流派专家
54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董博雅:军旅生涯成就的成功人生——华商报业管委会主任张富汉
2016-01-20 46649

张富汉,1957年出生,男,陕西户县人,中共党员,高级记者,本科学历。1976年至1987年在部队服役;1987年12月至1997年5月在陕西日报社、三秦都市报社先后担任记者站站长、摄影部主任、副总编等职;1997年6月出任华商报社总编辑,现任报社社长,华商报业管委会主任。兼任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新闻摄影协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报业协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创新亮点
                    张富汉认为,国内报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期,各报社在办报、发行、广告和资本运营方面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竞争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在进一步加大,竞争的程度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大。作为中国报业发展的开拓者,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曾经大刀阔斧的进军,从一枝独秀到五朵。2005年8月,张富汉让所有的员工思考“我们的明天在哪里”,他始终有一种危机意识,在他的前面,没有经验可寻,然而,一张以资本和人才为纽带扩张的蓝图,正在他手中静悄悄地绘制。

创新推荐:
                          伴着报业“新竞争时代”来临的,是一些大的报业集团的成立;境外资本、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举进入和强势媒体的跨地域扩张。在这股方兴未艾的扩张潮中,来自陕西的《华商报》是名副其实的弄潮儿。了解西安报业的,没有不知道张富汉的。在很多人的言谈中,张无疑是一个神话的缔造者。的确,华商报的一支独秀扼杀了太多人的豪气。作为华商报业的领军人物,张富汉对报业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华商报》脱胎于一份名不见经传的报纸——陕西省侨联主办的《侨声时报》。1997年,《侨声时报》更名《华商报》。更名前,这份报纸发行不足两万份,累计亏损1000万元。《华商报》之所以能够在报业迅猛的崛起,是因为背后有一位实力不俗的社长。这个社长就是张富汉。

  张富汉1997年主政《华商报》后,华圣集团为其注资400万元,张富汉拿着这一点资金,着力理顺了报纸与管理部门的关系,拼尽全力,将《华商报》改造成为一份大众生活类都市报。之后,他以媒介需求运作资本,实行了彻底市场化的办报方针。张富汉注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更新办报观念,把报纸作为特殊商品行销,在西北地区首家全面推行自办发行,广告实行全面代理制,改革报业运作体制,由于既顺应了市场,又顺应了市民要求,《华商报》成长迅速。报社广告收入2000年达到了1.8亿元,2001年达到2.2亿元,经营总收入突破3亿,2002年广告收入3.03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4亿元,2003广告收入突破4亿元,经营总收入将超过5亿元。2004年广告收入4.8亿。目前,已是陕西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报纸。

  从一个发行量屈指可数的行业报纸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第一大报,创造了“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成功后的《华商报》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不仅没有被挤垮、打败,反而愈战愈勇,充分彰显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现在的西安报业市场中,《华商报》一家独大,成了西安报业市场上的霸主。在完成资本积累、市场垄断后,《华商报》目前正已强势媒体的姿态,开始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办报的新思路。

  到目前为止,《华商报》先后与吉林、辽宁、天津、重庆的有关部门合作创办了《新文化报》、《华商晨报》、《大众生活报》、《重庆时报》等。经过8年的发展,华商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融报纸、杂志、网站、印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集团型传媒企业。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