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地方,有一群学生,正在听课学习。 具体是谁在讲,讲的什么,我们暂且不表。
各位学生根据听课的内容、自己的感悟做了很多的心得笔记。
记录的方式各式各样,转述的方式各式各样,口传、心授、笔记、身教,等等千差万别。
其他暂且不表,单说其中有一份笔记,比较完整,易于传授,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易经。随后流传了很长时间,传授、记录再发展,分化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份教材,其中周易原本流传至今。
先秦时期,世人学习周易教材,应用于社会实践,衍生出千家万派,其中最主要的有十二家: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杂、小说、医、农、兵,各家各派著书立说,各有千秋,——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国学经典!
东汉至民国,融汇释家,又增经典!
经典至当代,经过古今中西文明的融会贯通,又衍生出很多的名家名著。
“笔记”的流传主线为:以易经开始,以百家为基,兼收并蓄,融合并会于现代的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等,实际作用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实践、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记录在何处?教材从何来?讲师从何来?古今中外多少人,——古代圣哲贤德,现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疑问过,论证过,实践过,——至今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