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王忠诚讲师,王忠诚联系方式,王忠诚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家庭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王忠诚:父母的习惯就是孩子的习惯——走进山东青岛城阳东流亭幼儿园
2016-01-20 5357
客户:山东青岛城阳东流亭幼儿园 地点:山东省 - 青岛 时间:2015/5/28 0:00:00 5月28日,下午两点。山东青岛东流亭幼儿园,一场专门送给父母六一节前的礼物——家庭教育讲座《好习惯一生享不尽的财富》在感动、欢笑、反思中进行。 此次讲座,可以说是我的主动请缨。因为和该园胡园长很熟悉,所以主动提出要给该园家长进行一场家庭教育讲座,胡园长很是爽快的答应了,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感动、欢笑、反思…… 我们每天都在上映着一定的做法、想法,这就是习惯。对于习惯而言,有的称之为好习惯,有的被称之为坏习惯。对于教育来说,父母的言行就是给予孩子习惯的培养。父母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给孩子潜移默化的习惯养成,是一种榜样的灌输,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他们要学的大都是通过父母自身的言行来领悟,直至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教育的传承。 “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好似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家长面临的首要问题。此次教育讲座,对于做父母的来说是一场及时雨,父母从讲座中可以获得很多启发。 那么,在家庭教育的早期,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我们都知道,好习惯与坏习惯好像一对势不两立的冤家,大有“有你没有,有我没你“的趋势。例如,一个孩子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那干净、整洁等好习惯就可能与他无缘;又如,一个孩子很诚实,那他一般不会出现撒谎、骗人等坏习惯。所以,从教育孩子方面来讲,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然而,对此,很多教育学家却提出了一个更加独出心裁的观点:家长改掉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年龄较小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而他们的主要模仿对象就是家长,如果家长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许多坏习惯,如说脏话、撒谎等,这些坏习惯很容易就会被模仿性极强的孩子学会。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长是他们行为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家里,家长动不动就会口出脏话,那么,即使老师有再强的能力,也没有办法使孩子改掉说脏话的坏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也许在有些家长眼中,孩子爱说脏话这种习惯很小,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日后孩子就会找不到工作、失掉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或者错失一个很大的发展良机。到那时,做家长的后悔都来不及。 讲座中,我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这一现象来测试家长们。因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还有很多这样可笑的现象:家长自己说着脏话,却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用语;家长自己经常说谎、骗人,却要求孩子要诚实……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教育方法中,孩子是不可能按着家长的要求去做的。即使家长的权威使他们屈服,他们也会在家长面前做一套,在家长背后又做一套。家长没有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而仅仅是使用家长的权利,强迫孩子屈服,那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的坏行为会越来越多。当然,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给孩子做出的都是一些正面的榜样,例如,使用文明语言、对人真诚、有礼貌等,在家长的熏陶下,孩子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家长所具有的那些好习惯。所以,我们必须认同心理学家们的这个结论:家长改掉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作斗争。因此,家长要想顺利地战胜孩子的那些坏习惯,仅仅是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等正强化,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孩子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这种行为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用正强化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不要总是抱怨孩子的坏习惯。很多家长喜欢抱怨,不管是当着孩子的面,还是不当着孩子面,他们总会说:这孩子脾气太大了!这孩子很粗心!这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这样做就是给孩子一种负面的暗示,给他们贴上了一种负面的标签。也许孩子自己已经知道“脾气大”、“粗心”等都是不好的习惯,本来正想改正呢,但当孩子接收到的负面暗示越来越多时,他们就会真正地接受这种负面暗示,真正认为“脾气大”、“粗心”等就是自己的一个改不掉的缺点了,从而再也不想去改掉这些坏习惯。事实上,这是一种负强化效应。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家长与其与孩子的“坏脾气”、“坏习惯”等作斗争,不如适当地表扬孩子的好习惯,利用正强化法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些时候,即使孩子知道一些坏习惯对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但往往由于惰性,孩子还是不愿意与家长合作。 在一般情况下,强制的办法是不可能成为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动力的。家长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稍微有一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针灸时,医生如果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在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突破口”就如同针灸中的“穴位”,“突破口”没有找对,孩子不仅不会改掉坏习惯,而且还有可能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突破口”找对了,孩子就会在习惯培养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所以,在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家长就应该试着去寻找其他“突破口”,寻找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内部动力。一般来讲,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去寻找他们的突破口,很容易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激发起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欲望。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改掉坏习惯,并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坏习惯的害处,往往是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没有深入他们的内心,或者说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他们不喜欢。这时,家长无论怎样努力,孩子还是不肯改正坏习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缺点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一样,通过讲科幻故事的方法找到突破口,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后果。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从而愿意主动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了。当然,家长在找到孩子坏习惯改正的突破口之后,对孩子进行引导时,教育意图不要太明显。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改掉你的坏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感觉到枯燥无味,还会引发孩子的警觉和敌意。所以,“润物细无声”,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改掉坏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其实,每个人身体上和思想上都会有很强的惰性因素,家长的过多参与,往往会把孩子的惰性因素更多地激发出来。例如,家长每天充当孩子的“闹钟”,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叫我起床呢,再多睡一会儿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赖床的坏习惯是永远也不会改掉的。所以,家长最好少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中去。这时,肯定有家长要问:“不叫孩子起床,那他们还不得天天迟到呀?”事实上,迟到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承受自然后果的教育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即对于孩子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孩子自然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不同于平时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它使孩子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早晨再赖床就会迟到,以后不能再赖床了。因此,这种惩罚并不是针对孩子犯了错误而惩罚,而是为了使他们日后不去犯同样的错误。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带给父母们的是一种收获。今天的到来是为每天做好准备,真心希望他们能够从现在开始,把孩子教育好!祝福吧!?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