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是好公司?
1.公司大幅领先,所在领域具有马太效应,“老二非死不可”
形成马太效应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胜出的公司获得垄断红利。例如即时通讯领域的QQ,微博里的新浪微博等。究其原因,社交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交流,因此互相影响巨大,最终某一群体的用户,只会聚集到某个特定平台。即使是挂掉的MSN,以前也可以认为在外企白领里具有马太效应。
在游戏领域,竞技类游戏也会有马太效应,如英雄联盟,穿越火线等,基本都是垄断了所在的细分市场。但其他端游和页游的马太效应就不太明显,如天龙八部,征途,传奇等可以同时存在多年。具体原因,大致是因为RPG游戏玩家的需求多样化,需要不同类型的游戏满足。而细分市场的竞技类游戏,用户需求明确,精确, 而且玩家间的互相影响也更大(如打枪游戏,所有小伙伴们都玩CF)。
在电商领域,淘宝的C2C也呈现马太效应,平台规模越大,商家和用户越多,反过来又促进平台变大。但在京东,苏宁易购,易迅等参与的百货类B2C领域,马太效应较弱。原因是这几大B2C目前差异较小,多数是标准化商品,用户基本是哪里便宜去哪里,因此几大B2C都在努力的发展商户开放平台来突围。
需要关注的是,在折扣特卖的细分领域,唯品会是不是拥有马太光环?这个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视频行业的马太效应则比较弱,仍处在厮杀阶段:拼外部内容的话,要么是看谁独家买断烧钱多,要么就没有差异化,去谁家看都一样。拼自制内容的话,马太效应更没有了,用户口味的多样性,决定了每家都能抓住一部分用户,有人喜欢去乐视看美剧,但有人更喜欢去优酷看RunningMan。
马太效应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形成能够自发增强的闭环。社交领域是特定用户间的闭环,朋友都用QQ,所以我也用QQ,同事都在用微信,所以我用微信。淘宝网则是用户和商家的闭环,用户多则商家多,商家多则商品多&商品便宜,进而吸引更多用户。
2.用户粘性强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在功能上,易信,来往和微信都能满足需求,但我不会离开微信去用易信,因为我的朋友都在这里,社交关系链在这里,这个就是用户粘性。类似的社交粘性公司还有:新浪微博,YY,豆瓣,知乎等各种社区化产品。
游戏开发中,通过社交机制加强用户粘性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玩家长期留在游戏里并付费,更多的是因为他在游戏里遇到的人,以及与这些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没有社交关系的公司怎么办?用户体验和用户习惯也可以建立粘性。比如搜索用百度,一是长久养成的习惯,二是搜索结果还算满意。购物上淘宝,是因为它东西多,价格便宜,还有支付宝保障,他是C2C网站里体验最好的。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化优势,用户习惯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比如各个视频网站,都培养了自己的习惯用户,即使看《中国好声音》不得不去搜狐,但看完之后,还是继续用优酷,因为习惯。
由习惯带来的粘性,虽然在同质竞争里问题不大,但容易被新的模式和差异化竞争取代。例如多年前的新闻门户,新浪和搜狐都有一批忠实用户,后来QQ开始弹窗…再后来,出现了微博,微信,自媒体.....
3.用户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
这里的杰出代表还是微信,大家可以统计下自己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使用微信看各种资讯的时间。一个产品,用户用的多,用的时间长,赚钱的事情自然可以慢慢挖掘。
另外一个例子是PC上的360,安全产品其实是一个使用频率很低的产品,收入空间也非常有限。奇虎在完成安全产品布局后,借势推广了360浏览器,导航站,游戏,搜索等高频率的产品,营收才开始爆发。
使用频率低的产品能不能成功?可以,在单次使用期间,蕴含了比较大的商业价值。比如搜房网,汽车之家,易车网,每一个来的用户,都有潜在的购房和购车意愿,所以在收入上也能找到大空间。另外以年度周期来看,搜房和易车的用户访问频率不高,但在用户买车和买房的时间区间里,访问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4.具有用户平台,业务稳定性强
2007年以前,游戏行业的领头羊还是盛大,网易,九城等公司。到了2013年,腾讯在游戏领域已经是一骑绝尘,360也是后来居上,而昔日几家公司的业务则大多处 于停滞和衰落状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腾讯和360具有平台优势,只要用户在,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推送新产品。而单纯的游戏研发和代理公司,稳定性就会 差很多,一款产品不成功,用户就会流失到其他公司。
类似的案例还有国外的Zynga,作为盛极一时的facebook游戏开发商,在连续几款游戏失败之后,衰落的速度令人震惊。
用户平台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很大,可以从马太效应,用户粘性,使用频率,业务协同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后有机会再单独讨论。
目前可见的几个平台:QQ,微信,360系列,京东、淘宝和天猫,唯品会,YY,新浪微博(勉强算半个),人人网(衰落中)。
5.好的生意模式
互联网公司大致有两种商业模式:一是赚用户的钱,让用户为更好的体验付费,比如腾讯的游戏和各种钻,YY里的鲜花和汽车。二是赚企业的钱,比如百度和阿里。
两种方式的基础,都是以大量用户为基础的,这也是互联网的伟大之处,一切以用户为核心。
不同业务的公司,有不同的命。游戏公司的利润率轻松达到40%以上,而B2C电商和视频网站还在为盈利苦苦挣扎.....
所以,什么是好生意?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用户的获取和维护成本:互联网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获得用户是赚钱的基础。易车的营收略高于汽车之家,但净利润只有其50%左右,主要原因是其需要从百度导入用户,营销支出较大。B2C电商们的一大支出也是流量费用,而腾讯和YY这些用户平台,获取和维护新用户的成本就会低很多。
潜在的付费用户数量:百度和QQ都是典型的长尾付费,付费用户数量巨大。
对用户和企业的付费吸引力:QQ用户愿意为黄钻付费,但新浪微博用户很少为会员掏钱。
付费深度:房产和汽车企业明显比淘宝小二有付费深度。
付费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向企业收费的公司受影响会比较大。
收入增长和成本的关系:好公司的一个特征是,增长和成本的线性关系很弱,用户和业务爆发式增长,但成本增长很慢,由此带来利润率的提升。这一点也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制造业比较大的区别。
6.好的公司文化和管理层
这个是投资所有公司都需要考虑的。正面典型,腾讯可以算一个,创始团队稳定互补,管理层专心业务,公司文化受到员工认同,管理规范等等。负面的…可以看下桥哥的盛大,朱哥的九城,和曹会计的新浪。
二、互联网公司如何估值?
很多投资者觉得互联网公司估值很高,一直犹豫投还是不投,错过了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但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其实不是用正确的方法去估值,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行业的估值有很大的区别。
互联网公司不看PB、PE,轻资产没法看PB,现金流是未来的,更没法看PE,定性分析方面互联网公司也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那怎么估值呢?化繁为简,就看五条:
第一,看用户流量
烧钱是为了赚钱。互联网公司初期没有利润,只能看未来利润的源头,即用户流量(UV),特别是活跃用户数(Active Uers)的变化。奇虎360为什么估值高,高就高在他的用户数量太庞大了!用户数量才是互联网公司的真实资产,这个模式其实很好理解,非常像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保单表面上看是费用,实际上是未来的利润,中国平安卖出的保单越多,账面亏损越大,但内涵价值越高,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能 融会贯通的。总之,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流相当于传统行业的现金流;传统行业看净利润的增长率,互联网公司看用户数量的增长率;传统行业看PE、PB,互联网 公司看市值和用户流量之比(P/U)。这个估值模型分析腾讯、奇虎、YY,是目前市场通行的方法。
第二,看货币化能力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有了用户流才有现金流,有了U才能分析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能让用户甘心情愿从口袋掏钱,互联网最赚钱的业务就是3G:Game、Gamble、Girl。因此,把用户转到这些能赚钱且有黏性的业务才是出路,腾讯的Game、500彩票的Gamble、YY的Girl,看好的逻辑就在于此。当然,用户流能否未来转化为现金流,是互联网公司的风险一跃,不成功则成仁,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腾讯帝国的崛起,就是通过免费的QQ、微信吸引到海量用户,再通过网游、增值服务、渠道分成、广告把用户流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现金流。反面的例子就是新浪,新浪微博也拥有海量用户数,但始终没有办法把用户流量货币化,在微博最火的时候投资新浪,注定了腰斩的悲剧。
第三,看用户体验
互联网行业用户就是上帝,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唯一能靠的就是伟大的产品。腾讯、奇虎、淘宝的兴起,不是依赖政府保护和推广,而是依赖产品极致的用户体验,方能杀出一条血路。同理,央企也搞过人民搜索,结果一塌糊涂,互联网行业千万不要投国企或者有官方背景的企业,互联网是屌丝的天下,官僚永远搞不好互联网,因为根本没有为屌丝服务的互联网基因。
第四,看企业家精神
互联网行业没有任何门槛,VC的钱比好主意多,几个大学生在地下室就能创业,只要注意好就不愁融到资,因此互联网的竞争极为残酷,全行业野蛮成长,能侥幸胜出,全靠领导人和团队的狼性!狼性!狼性!不玩命,就灭亡!
第五,看行业龙头
“老二非死不可”嘛!任何互联网的细分市场,要投就投No.1,老二便宜的话可以投,老三老四基本就是垃圾,不投苏宁云商就是这个道理(不是苏宁不好,而是它做不到No1No2),所以,真想投互联网公司就去美股中概股吧,创业板别说是老二,老三老四都排不上,还被市场炒得群魔乱舞。
投资互联网公司难在哪儿呢?第一条和第五条有客观的数据可供分析,但这两条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而最重要的中间三条(用户体验、企业家精神、货币化能力)是纯粹主观的,这也许就是投资互联网公司的难度所在吧!
-------源于青年投资家俱乐部、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是好公司?
1.公司大幅领先,所在领域具有马太效应,“老二非死不可”
形成马太效应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胜出的公司获得垄断红利。例如即时通讯领域的QQ,微博里的新浪微博等。究其原因,社交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交流,因此互相影响巨大,最终某一群体的用户,只会聚集到某个特定平台。即使是挂掉的MSN,以前也可以认为在外企白领里具有马太效应。
在游戏领域,竞技类游戏也会有马太效应,如英雄联盟,穿越火线等,基本都是垄断了所在的细分市场。但其他端游和页游的马太效应就不太明显,如天龙八部,征途,传奇等可以同时存在多年。具体原因,大致是因为RPG游戏玩家的需求多样化,需要不同类型的游戏满足。而细分市场的竞技类游戏,用户需求明确,精确, 而且玩家间的互相影响也更大(如打枪游戏,所有小伙伴们都玩CF)。
在电商领域,淘宝的C2C也呈现马太效应,平台规模越大,商家和用户越多,反过来又促进平台变大。但在京东,苏宁易购,易迅等参与的百货类B2C领域,马太效应较弱。原因是这几大B2C目前差异较小,多数是标准化商品,用户基本是哪里便宜去哪里,因此几大B2C都在努力的发展商户开放平台来突围。
需要关注的是,在折扣特卖的细分领域,唯品会是不是拥有马太光环?这个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视频行业的马太效应则比较弱,仍处在厮杀阶段:拼外部内容的话,要么是看谁独家买断烧钱多,要么就没有差异化,去谁家看都一样。拼自制内容的话,马太效应更没有了,用户口味的多样性,决定了每家都能抓住一部分用户,有人喜欢去乐视看美剧,但有人更喜欢去优酷看RunningMan。
马太效应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形成能够自发增强的闭环。社交领域是特定用户间的闭环,朋友都用QQ,所以我也用QQ,同事都在用微信,所以我用微信。淘宝网则是用户和商家的闭环,用户多则商家多,商家多则商品多&商品便宜,进而吸引更多用户。
2.用户粘性强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在功能上,易信,来往和微信都能满足需求,但我不会离开微信去用易信,因为我的朋友都在这里,社交关系链在这里,这个就是用户粘性。类似的社交粘性公司还有:新浪微博,YY,豆瓣,知乎等各种社区化产品。
游戏开发中,通过社交机制加强用户粘性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玩家长期留在游戏里并付费,更多的是因为他在游戏里遇到的人,以及与这些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没有社交关系的公司怎么办?用户体验和用户习惯也可以建立粘性。比如搜索用百度,一是长久养成的习惯,二是搜索结果还算满意。购物上淘宝,是因为它东西多,价格便宜,还有支付宝保障,他是C2C网站里体验最好的。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化优势,用户习惯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比如各个视频网站,都培养了自己的习惯用户,即使看《中国好声音》不得不去搜狐,但看完之后,还是继续用优酷,因为习惯。
由习惯带来的粘性,虽然在同质竞争里问题不大,但容易被新的模式和差异化竞争取代。例如多年前的新闻门户,新浪和搜狐都有一批忠实用户,后来QQ开始弹窗…再后来,出现了微博,微信,自媒体.....
3.用户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
这里的杰出代表还是微信,大家可以统计下自己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使用微信看各种资讯的时间。一个产品,用户用的多,用的时间长,赚钱的事情自然可以慢慢挖掘。
另外一个例子是PC上的360,安全产品其实是一个使用频率很低的产品,收入空间也非常有限。奇虎在完成安全产品布局后,借势推广了360浏览器,导航站,游戏,搜索等高频率的产品,营收才开始爆发。
使用频率低的产品能不能成功?可以,在单次使用期间,蕴含了比较大的商业价值。比如搜房网,汽车之家,易车网,每一个来的用户,都有潜在的购房和购车意愿,所以在收入上也能找到大空间。另外以年度周期来看,搜房和易车的用户访问频率不高,但在用户买车和买房的时间区间里,访问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4.具有用户平台,业务稳定性强
2007年以前,游戏行业的领头羊还是盛大,网易,九城等公司。到了2013年,腾讯在游戏领域已经是一骑绝尘,360也是后来居上,而昔日几家公司的业务则大多处 于停滞和衰落状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腾讯和360具有平台优势,只要用户在,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推送新产品。而单纯的游戏研发和代理公司,稳定性就会 差很多,一款产品不成功,用户就会流失到其他公司。
类似的案例还有国外的Zynga,作为盛极一时的facebook游戏开发商,在连续几款游戏失败之后,衰落的速度令人震惊。
用户平台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很大,可以从马太效应,用户粘性,使用频率,业务协同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以后有机会再单独讨论。
目前可见的几个平台:QQ,微信,360系列,京东、淘宝和天猫,唯品会,YY,新浪微博(勉强算半个),人人网(衰落中)。
5.好的生意模式
互联网公司大致有两种商业模式:一是赚用户的钱,让用户为更好的体验付费,比如腾讯的游戏和各种钻,YY里的鲜花和汽车。二是赚企业的钱,比如百度和阿里。
两种方式的基础,都是以大量用户为基础的,这也是互联网的伟大之处,一切以用户为核心。
不同业务的公司,有不同的命。游戏公司的利润率轻松达到40%以上,而B2C电商和视频网站还在为盈利苦苦挣扎.....
所以,什么是好生意?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用户的获取和维护成本:互联网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获得用户是赚钱的基础。易车的营收略高于汽车之家,但净利润只有其50%左右,主要原因是其需要从百度导入用户,营销支出较大。B2C电商们的一大支出也是流量费用,而腾讯和YY这些用户平台,获取和维护新用户的成本就会低很多。
潜在的付费用户数量:百度和QQ都是典型的长尾付费,付费用户数量巨大。
对用户和企业的付费吸引力:QQ用户愿意为黄钻付费,但新浪微博用户很少为会员掏钱。
付费深度:房产和汽车企业明显比淘宝小二有付费深度。
付费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向企业收费的公司受影响会比较大。
收入增长和成本的关系:好公司的一个特征是,增长和成本的线性关系很弱,用户和业务爆发式增长,但成本增长很慢,由此带来利润率的提升。这一点也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制造业比较大的区别。
6.好的公司文化和管理层
这个是投资所有公司都需要考虑的。正面典型,腾讯可以算一个,创始团队稳定互补,管理层专心业务,公司文化受到员工认同,管理规范等等。负面的…可以看下桥哥的盛大,朱哥的九城,和曹会计的新浪。
二、互联网公司如何估值?
很多投资者觉得互联网公司估值很高,一直犹豫投还是不投,错过了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但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其实不是用正确的方法去估值,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行业的估值有很大的区别。
互联网公司不看PB、PE,轻资产没法看PB,现金流是未来的,更没法看PE,定性分析方面互联网公司也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那怎么估值呢?化繁为简,就看五条:
第一,看用户流量
烧钱是为了赚钱。互联网公司初期没有利润,只能看未来利润的源头,即用户流量(UV),特别是活跃用户数(Active Uers)的变化。奇虎360为什么估值高,高就高在他的用户数量太庞大了!用户数量才是互联网公司的真实资产,这个模式其实很好理解,非常像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保单表面上看是费用,实际上是未来的利润,中国平安卖出的保单越多,账面亏损越大,但内涵价值越高,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能 融会贯通的。总之,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流相当于传统行业的现金流;传统行业看净利润的增长率,互联网公司看用户数量的增长率;传统行业看PE、PB,互联网 公司看市值和用户流量之比(P/U)。这个估值模型分析腾讯、奇虎、YY,是目前市场通行的方法。
第二,看货币化能力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有了用户流才有现金流,有了U才能分析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能让用户甘心情愿从口袋掏钱,互联网最赚钱的业务就是3G:Game、Gamble、Girl。因此,把用户转到这些能赚钱且有黏性的业务才是出路,腾讯的Game、500彩票的Gamble、YY的Girl,看好的逻辑就在于此。当然,用户流能否未来转化为现金流,是互联网公司的风险一跃,不成功则成仁,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腾讯帝国的崛起,就是通过免费的QQ、微信吸引到海量用户,再通过网游、增值服务、渠道分成、广告把用户流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现金流。反面的例子就是新浪,新浪微博也拥有海量用户数,但始终没有办法把用户流量货币化,在微博最火的时候投资新浪,注定了腰斩的悲剧。
第三,看用户体验
互联网行业用户就是上帝,能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唯一能靠的就是伟大的产品。腾讯、奇虎、淘宝的兴起,不是依赖政府保护和推广,而是依赖产品极致的用户体验,方能杀出一条血路。同理,央企也搞过人民搜索,结果一塌糊涂,互联网行业千万不要投国企或者有官方背景的企业,互联网是屌丝的天下,官僚永远搞不好互联网,因为根本没有为屌丝服务的互联网基因。
第四,看企业家精神
互联网行业没有任何门槛,VC的钱比好主意多,几个大学生在地下室就能创业,只要注意好就不愁融到资,因此互联网的竞争极为残酷,全行业野蛮成长,能侥幸胜出,全靠领导人和团队的狼性!狼性!狼性!不玩命,就灭亡!
第五,看行业龙头
“老二非死不可”嘛!任何互联网的细分市场,要投就投No.1,老二便宜的话可以投,老三老四基本就是垃圾,不投苏宁云商就是这个道理(不是苏宁不好,而是它做不到No1No2),所以,真想投互联网公司就去美股中概股吧,创业板别说是老二,老三老四都排不上,还被市场炒得群魔乱舞。
投资互联网公司难在哪儿呢?第一条和第五条有客观的数据可供分析,但这两条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而最重要的中间三条(用户体验、企业家精神、货币化能力)是纯粹主观的,这也许就是投资互联网公司的难度所在吧!
你的企业有没有这样的困惑?
同样是做企业,为什么有的企业赚钱了,而有的企业却亏钱了?
同样是一个行业,为什么有的企业赚钱很多而且轻松,而有的企业赚钱不多而且费劲?
同样是一样赚钱的企业,为什么有的企业财富实现上体现了乘数效应,而有的企业却仅体现加法效应?
为什么有了财富却富不过三代?
发送“X”给我,让《企业财富工场特训营》告诉你答案
>> 如果感觉不错,就大方分享吧
课程、特训营、顾问和投融资业务咨询,请联系:
电话:010-64495082
手机:15011006695;
业务助理QQ:2417702459
业务助理微信:fengpengcheng-hh
E-mail:uibe_zbyy@sina.com
新浪/腾讯微博:资本运营专家冯鹏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