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下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然而城镇化的推进无疑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而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建设等多方面的城镇化建设,都将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地方政府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地方融资渠道都单一的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融资平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亟须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来破题城镇化投融资困局。
近年来,围绕地方债是否失控的话题一直是舆论焦点。2013年8月,债务审计风暴席卷全国,有人开始将地方债的矛头指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BT模式(Build—Transfer,意为“建设—移交”),甚至将BT视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失控,被“严打”的对象之一。
对此,首创了“中国式BT”模式的“苏太华系”创始人、太平洋商学院院长严介和日前在“苏太华系”入选世界500强暨华佗论箭七月盛典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如果说BT与地方债务有什么关系,那么BT就是地方债务的解药。基建领域理应放开
市场竞争,政府公开招标。“因为,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效益,既能减少腐败,又能消除内耗,何乐而不为呢?”
严介和表示,在世界通行的国际式BT中,风险基本全部由企业承担,政府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但所有权归属政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世界都在采用这种模式。不仅如此,相较央企而言,BT成本低、效益高、进度快,百分百阳光。目前国家规定的项目质量保证期是一年,而BT模式承接的项目保证期则长达5年。
“像BT这种公私合作方式搞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最符合
市场经济要求,但这一模式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这个环境要求就是法治,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只要做到依法治国,中国今天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将不是问题”,严介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