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庠,张利庠讲师,张利庠联系方式,张利庠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张利庠:中国农牧企业管理特点
2016-01-20 65883
内容摘要:与工业企业不同,我国的农牧企业由于面对广大分散的小农户和生物性原料产品,有着特殊的产业特性和价值链,其管理方式也就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从分析农牧企业的界定入手,研究农牧企业由其特殊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具体管理模式;以及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农牧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战略方向;最后,讨论农牧企业如何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和他国的绿色壁垒,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农牧企业 价值链 管理特点 一、农牧企业的界定 尽管“农牧企业”这一概念被大量文献所使用,却很少有人对其定义做出具体界定,而与之相关的,是“农业企业”概念。“农业企业”由英语单词“Agribusiness”直译过来,它由 Agriculture和 Business 两词合并而成。1955 年 10 月的波士顿分配会议中,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John M·Davis)教授在其论文里正式使用了这一新名词。此后,他出版了《农业企业概念》一书,对农业企业的定义为:“农业企业是农用品的制造与分配,农场生产营运,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与运销各项作业的总和”。从此以后,农业企业一词被人们广泛应用,成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的总称,也成为经济学界公认的名词。 在中国,《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里认为,农业企业是从事农、林、牧、采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只强调农业生产经营性企业。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里却认为,农业企业是以经营农业为主或为农业生产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与前述定义相比,增加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内容。何绍康和梁义(1994)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里认为,农业企业是指在一定的地点,集合劳动、土地、设备、资金等生产要素,从事有关农业生产经营或提供劳动服务,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而姜克芬、郑凤田(1998)在《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教程》中也持相似的定义:“农牧企业是指从事农业商品性生产经营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借鉴上述定义,潘加丽(2005)把农牧企业界定为:“从事农牧业生产、加工、相关服务的专门经营或综合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作者认为,由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围绕农牧业进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综合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把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连结起来。这里既包括专门从事某种生产或服务的企业如种子公司、种畜禽场、种植(养殖)公司、饲料公司、兽药(农药)公司、农(牧)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公司、农牧产品加工销售公司等等,也包括产、加、销一条龙的种(养)现代农牧公司。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根据上文对农牧企业的界定,可以看到,农牧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生产经营过程与农牧业紧密结合,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农牧业生产经营的各种特点决定了农牧企业管理上的诸多特征: 邸文祥,王晶炎(1990)指出,在种植业方面,其以土地为基础,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自然条件和季节影响很大,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性,其生产必须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在畜牧业方面,其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有双重生产的作用,畜禽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此外,饲料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产品主要是鲜活产品,最后,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同样很大。 由此决定,农产品加工业也有其特殊性:其原料多为生物性,供应有季节性,而需求则是常年性的;此外,农产品原料易感染、易腐坏,对加工的时效性和精细性要求较高;最后,农产品加工业一般规模较小,生产周期段、资金周转快,生产经营灵活性大,转产快,适应性强,但对市场的依赖性也很强,很容易因市场环境中的风吹草动而遭遇风险。 综上,农牧企业因其原料提供者或产品需求者的特殊性,决定了生产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这又决定了农牧企业在服从于基本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姜克芬,郑凤田(1998)指出,农牧企业作为部门型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共有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本部门企业的特征:一、在生产经营内容上,农牧企业主要通过劳动去强化或控制、利用动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外界的自然力来取得产品,具有明显的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二、农业生产过程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三、农牧企业大多地处广大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散性给企业的生产组织、劳动管理和供销管理能经济活动带来复杂性;四、农牧企业的产品大多雷同,且由于农业属于基础性行业,其产品与其他部门相比花色品种少、数量多,这加大了企业经营决策调节手段和市场竞争的难度。 在现有研究中,刘亚东(2002)以黑龙江飞远集团为例,分析了家禽类农牧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指出我国禽肉行业存在如下特点:一、生产结构有一定优化。全国除了众多的家庭作坊式饲养外,已有2000多家工厂式饲养场,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省份;二、生产方式逐步实现规模化。我国禽肉生产经历了由家庭式的专业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过渡,己逐渐进入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过渡的新发展时期。三、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成熟,使禽肉生产性能充分发挥,降低了成本。四、行业发展不稳定,市场风险大。由于多数禽肉企业处于成长阶段,生产成本较高,同时人们对营养、口感、饲料添加剂污染有了新的认识,使部分消费者青睐于传统方式生产的绿色产品,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市场萎缩,生产下滑,企业陷入新的困境。 段炼(2004)分析了泰国正大集团的企业价值链拓展,利用价值链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对企业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的集合进行合成,将各种活动分类归纳后形成一条价值链。作者认为正大首创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改变了中国农村传统的“散户经营”状态。在这种模式下,农户成为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作为稳定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者和饲料消费者,双方达成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作者在文章里以正大集团为例指出,作为农牧企业,与工业企业相比,其产业链更难以分开,价值链可能是所有的环节,这正是农牧企业的特征所在。 此外,陈明岩(2004)通过研究绿色壁垒对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指出农牧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并由此引起的相应的管理上的特别之处。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关税壁垒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崩瓦解”,世界市场的大门将向我国企业打开,但由于国外有关标准和合格认证的信息十分复杂,以环境标准、绿色标志和市场准入条件为借口,限制和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隐蔽性、灵活性和争议性,它能较好地回避分配不合理和种种歧视性问题。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向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以及质量落后;由于我国被长期排除在 WTO主持的多边贸易之外,使得我们难以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视不够等。针对以上情形,作者给出相应对策:一、宏观调控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二、“公司+基地+农场”模式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三、建立预警机制和电子监控体系是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具体的农牧企业案例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农牧企业经营和管理上的特点,重点分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农牧企业可以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方式选择。下文将重点介绍农牧企业由其特殊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具体管理模式;以及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农牧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战略方向;最后,讨论农牧企业如何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和他国的绿色壁垒,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三、现代农牧企业产业链体系及其价值链分析 一般来说,当前我国的农业企业体系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农牧原料投入部门、生产部、加工与销售部门,统称农业供应链,如图1所示,为三大部门中一些最主要的行业和企业。 其中,农业原料投入部门中包含的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农业生产原料,包括土地、建筑物、水、饲料、种子、家畜和家禽、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能源、劳动力、贷款和各种信息科技;农业生产部门除了大型的农场、牧场外,更多的是广大农户;加工和分销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主要由手工劳动者、加工厂、运输公司、仓储部门、批发商、零售商以及食品供应机构组成,每种产品的供应链都有所不同,同一种产品根据其最终用途,也可能有多种供应渠道。在这些部门中,除去农资相关企业外,大多为农牧企业的相关行业部门。 由上可知,与工业企业相比,农牧企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其产业链各环节联系更为紧密。一家工业企业更可能仅关注产业链的单个环节来获取价值,而大多数农牧企业的价值链则贯穿整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这样,一方面,它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从更多地方获取利润;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牧企业的风险和管理难度。 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价值链构架由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的内部后勤、外部后勤、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涉及产品或者服务的创造、转移、售后服务等各项活动。辅助活动则是辅助基本活动的各项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技术开发、外购等一系列支持企业基本职能的活动。这些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统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而利润则是整条价值链中所列示的总价值与企业由于从事各项价值活动所投资的总成本的差额。这些价值链接应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学习效应,降低企业经营的长期成本。若其中的部分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或是企业不擅长的业务、投资风险很大,则企业应放弃价值链中的这些环节。而且,这些保留下来的环节还是其他竞争对手不能模仿的。由此,考虑农牧企业的特点分析其价值链:在公司框架方面,相对要强低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较少的管理层次,以减少其管理成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农牧企业需要面对十分分散的小农户客户群,这就要求采取集中有效的培养计划大量培训人才,一方面适应现代的企业运营体系,另一方面又要能够与传统小农打交道;在技术开发方面,除了需要提高其技术层次,也需要考虑其客户的接受程度,要提高技术的易用性,并尽量降低成本以扩大市场份额;在采购方面,农牧企业面向的货源极度分散,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并控制质量,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办法;在物流运输方面,由于农产品具有保险期短、易腐坏的特性,物流运输的高效和顺畅,即如何使农产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顺利运达目的地成为重要的课题;而在运营方面,农牧企业产品的特性是利润薄、销量大、周转期快,如何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及利用多元化经营,形成范围经济效应也非常值得企业关心;此外,在营销方面,在市面上存在大量同质性产品的情况下,如何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也是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最后,在服务上,以饲料企业为例,其产品售出后,还必须对农户给予技术指导,帮助其更有效率的使用其饲料产品,而“公司+农户”型的农牧企业更是需要为其客户提供长远性的服务,这也是其价值链的重点所在。综上所述,农牧企业的价值链,体现在起产业链条的多个方面,对每个环节都需要小心谨慎地对待。 以泰国的正大集团为例,其采取的是低成本的总体业务层战略。正大的生产供应系统进行了外包和本土化,但对所有的外包生产供应商都进行评估和授权,使供应商采用正大集团规定的技术流程和管理方法,保证了产品的品质的一致性和管理成本的低廉。从供应和生产中降低成本,在企业的最原始阶段就采取低成本的战略方针。正大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步是饲料行业。其与美国大陆谷物公司在深圳合资建立了正大集团康地有限公司,第一个在中国引入了工业饲料的概念,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饲料配方,教中国农民科学养殖。正大扎根中国的第二步是在中国建立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改变农村传统的“散户经营”状态。正大利用自己成功的经验,发挥自身市场组织、技术、资金、管理和信息优势,在中国建立起配套的良种繁育场、饲料技术服务等组织,为农民提供良种、饲料和技术信用支持。农民们只管从正大集团买鸡种、买饲料,然后专心养殖,不用担心销售,到时候正大集团直接派人上门收购,减去了中间商的盘剥和农民的后顾之忧,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农民的利润。 正大的农牧企业从深圳、汕头、吉林等地扩展到中国各地。1985 年,正大在上海合资的大江公司成立,实行饲料生产、肉鸡饲养、屠宰加工和内外销售“一条龙”作业,这是中国第一个农牧业“一条龙”企业,年产饲料 130 万吨,肉鸡 5300 万只,成为著名出口创汇基地。正大在中国最成功的农牧企业之一--吉林德大有限公司,1992 年运营投产,2001年销售收入 34.1 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 9007 万美元。正大在陕西建设先进的示范养殖场,每位员工可以养 10 万只鸡或 2000 头猪,这些数字是正大来中国前农民们想也不敢想的。目前来看,正大集团在中国公司具有很大的竞争实力,没有哪个农产品公司集团的生产范围比正大集团更加广泛和专业化。这些先进入者的在位优势为正大集团的产业价值链延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农牧企业管理与食品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比较混乱,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严重的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有的还引起国际贸易纠纷,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政府开始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和治理,另一方面,与食品行业密切相关的农牧企业也需要考虑,如何在管理上采取措施,保证其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也对企业自身的商誉负责。一些大型的农牧企业,更是积极考虑从农产品供应链上入手,构建有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从管理环节上消除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 所谓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民(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农产品分销、零售商及物流配送等“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式体系。农产品供应链在发达国家是物流业中发展最早的供应链模式,但在我国尚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有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分布散,基础设施落后;在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保鲜技术缺乏,农产品损失大;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供应商鱼龙混杂,危害企业最终的产品质量;缺少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 这些问题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环节是由大量分散的小农户来完成的,与这些小农户们打交道,必然面临着庞大的监管成本和标准化的难以执行,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都想把成本降低或利润提高建立在损害供应链其他成员利益的基础上,而没有认识到这种简单的转移并不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为最终这些成本都被转嫁给了消费者,会削弱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最后也损害了自己。现代物流提倡的供应链思想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整合物流资源,集成物流业务流程,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建立起协同商务及双赢的合作伙伴联盟,大大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农牧企业可以采取的管理措施有: 1、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组织引导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进入大市场,实现千家万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实现规模经营,依托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将农产品加工业和部分种养业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经营。 2、构建食品流通冷冻冷藏保鲜链,使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 3、实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一般包括即时敏感需求信息数据、库存数据、货运状况、农产品采购等数据的共享,实现上下游企业,特别是零售业与加工企业之间业务上的整合。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不仅形成战略联盟关系,而且要在业务发展层次上实现协调运作。通过供应链信息的共享实现供应链管理方式的透明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五、绿色贸易壁垒农牧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科技优势,以维护生产和消费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有意规定繁杂而苛刻的技术、卫生以及环保标准,并经常变更,使外国产品难以适应,从而形成阻止商品进口或者提高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的贸易壁垒。在 WTO 对于关税壁垒和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日益规范明朗的情况下,绿色贸易壁垒就成为各国争相利用的贸易保护工具,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 我国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猪肉低 40%、牛肉低 50%、羊肉低 80%、禽肉低 30%、禽蛋低 30%。但是,国际绿色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畜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另外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在成本内在化以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同样使我国的畜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从 1994 年以来,我国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中国的牛肉及冻鸡肉产品的进入。 这些情况,对我国的农牧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农牧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企业中,有很多在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几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企业所带动的养殖户却拖了企业后腿,养殖户的卫生、防疫、农药残留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都参差不齐,企业对分布各地的养殖户管理不便,造成产品质量在源头上的被动。“公司+农户”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人员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日益增加,这种运作方式也暴露出它的弊端,随着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加强,尽管国内企业不断强化现代化企业管理、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但是千家万户的畜禽饲养往往就是欧盟、美国、日本等“挑剔”国家拒收产品的借口。 以吉林德大有限公司为例,这是全国最大的鸡肉出口企业,“公司+农户”的形式使德大的养鸡户辐射到7个县(市、区)、600多个村屯、6000多农户,尽管公司采取了统一计划、统一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统一结算的方式加强管理,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还是受到一些国家的质疑。由于在生产模式上有部分个体农户在饲养上缺乏科学性,曾经有一些产品细菌数量超标,残留指标不合格,引发德大产品退关现象增多,自 2002 年 8 月末,德大公司被迫停止向日本出口冻鸡肉。2003 年底,由于国内部分地区暴发禽流感,国外起动绿色贸易壁垒机制,导致德大公司出口受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直到2004 年 4 月底才恢复对日熟食出口。 应对绿色壁垒,除了需要国家整体政策的相关作为之外,农牧企业自身也要积极采取各种管理方式,包括有: 1、实行规模化生产,加快经营模式向“公司+基地+农场”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出口动植物产品企业要跨过绿色贸易壁垒这道坎,最终的出路就是要上规模,建设养殖基地,走规模养殖、加工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防止和杜绝卫生安全问题只有通过源头的监控才能实现,为了从源头防止疫情和药残超标的发生,首先应该建立自己管理的饲养基地,实施“公司+基地”的运作模式,集中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步调的一致、有关制度的落实。 2、树立清洁生产观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早在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即实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过程,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有条件的农牧企业应该实行全过程的封闭式管理,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在技术设施、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包装等方面,支持主要以环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 3、积极推行绿色管理,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绿色管理是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同时,实行绿色营销,把消费需求与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搜集绿色信息,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4、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由于我国的食品标准落后于国外标准,造成了国内的合格产品,到了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却由于抗生素、农兽药残留超标而遭到退货,这与我国种植、养殖业集约化程度低、无生产标准或生产标准低于国外造成的。因此,出口型农牧企业要用国际标准来检验生产,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围绕国际标准安排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改进传统的养殖方式,尽快实现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