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中第一家,兴起是最早的,影响后世也最深远,可是孔子在世的时候为什么活得很凄惨呢?他的失败说明孔子有何问题?为什么儒家却在汉武帝时却又获得了“独尊儒术”的最高待遇呢? 李力刚老师认为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上下级之间,上幼之间是要讲究爱的,只是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孔子推行了等级制度,维护王权,同时又体恤下面的疾苦,所以他“站在天子的立场为天下谋”,没有得罪任何阶级,因此在诸子百家中是属于情商比较高的,也因此能得到各国大王的喜爱。
可是,儒家的这种卿卿之爱,带来的是管理效率的丧失,也就是出结果慢——永远当好人,不当坏人。因此,在各个小国中推行以后,见效都很慢,所以最后失败了。孔子也就只能在各国奔赴,“若丧家之犬”。
孔子为什么有此学说,其实跟他的性格是有极大的关系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性格相对软,有些清高,也就是内心不够强大,所以只能在小国中游说推行,而没有直接进攻大国施政。他的这个不“大”的性格,也最终体现在了他的事业上,教书育人,普育大众,但在管理上孔子是极不擅长的。
那为什么儒家在汉朝又兴盛了呢?关键是当时的儒家推广人董仲舒吸收了当时皇权更容易吸收的思想“天人感应”,也就是皇帝为什么是皇帝,是因为他代表上天在地上的感应。因此为皇权的独大找到了让大众所服的理由,因此让皇帝特别喜欢。
综合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在谈判中,性格弱的一方很容易丧失主动权,而董仲舒虽然没有孔子那样的学术成就,可以敢于大胆直荐,核心就是内心强大。所以最后因创新面被皇帝所喜欢。这说明:只要我们“先给”了,我们就能得到别人的和采纳。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