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实,苗实讲师,苗实联系方式,苗实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苗实:苗实:敢问正路在何方
2016-01-20 1231

副标题:还是坚持做自己

 

敢问正路在何方?在脚下,在心中,在路上。让我讲,还是坚持做自己,一方面在内部做好自我摸索,一方面在外部做好学习借鉴。无论是社会人生,还是中国经济,都应该如此。没有做好自我摸索,就无法得知自己灵魂深处究竟需要什么,一旦需要确知以后,动力的问题基本就解决了,这是发展的内部基石;没有做好学习借鉴,就不会有比较,就无法得出真知,进而难以确知发展的方向,这样一来发展的外部条件就没有得以充分利用,很容易迷失自己。过去十多年,我之所以能够成长这么快,就是因为一方面注重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去做艰苦的自我摸索,一方面注重学习借鉴四老四少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也就是说,两步(包括内部修炼和外部突破)要协调起来,才能走得稳走得快。改革开放三十六年,之所以突飞猛进,就是因为一方面搞好对内改革试验田,然后推而广之,加强内部修炼;一方面搞好对外开放,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外部突破。换句话说,就是一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我摸索,最大可能满足广大群众需要;一方面学习借鉴美欧,日本,以及四小龙的先进经验,包括制度,技术,管理,文化等等,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许多人关心我的成长,担心这担心那。说实在话,我满怀感恩。但是,我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一方面尊重内心,一方面不断突破,敢问正路在何方,还是坚持做自己,调整,再调整。而且,不能脱离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脱离自身的发展条件,不能脱离外部的诸多约束,发展是内外兼修的结果。至于中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方面继续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去实现,譬如大跃进,文革等等问题,一定要防患未然,坚决不能重演;一方面既要与大批发展中国家搞好关系,又要与近邻日韩等国家搞好关系,更要与美欧等发达国家搞好关系,自始至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不搞对抗。

        就我苗实作为当事人多年的体验,旁人大多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评价当事人,本质上就如同盲人摸象,流于片面,无法做到客观。其中,由于所掌握信息内容的差异,或者对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高低,由此而产生的评价自然就各式各样,甚至千奇百怪。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对扑面而来的诸多评价,理还是不理?如果理,那么当事人是否有这个吸收判断能力,甚至落实执行能力,包括获得收入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化解风险的能力,等等?当然,当事人背后有强大团队支撑的话,极有可能有条件接近理想状态。否则,这就超过了当事人的自身能力,陷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无所事事,沉默以对了。那么,没有能力理,就是理不了,也就是不理了。这样一来,当事人越是不理,他们越是去评价,这个那个,好啊坏啊,是是非非,没完没了。其实,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只要你言语,他们就会随之议论纷纷,喋喋不休,甚至话不投机,群体而攻之。更进一步讲,众人议论,包括各种评价,无论是论坛,微博,还是微信,都是一时一地一事的议论,如同村子里一伙人谝闲传,说过就了,一阵风,凡是智者,几乎不会认真去计较。或许,听到议论的小孩子,或者愚夫会真正去计较。但是,他们极有可能都不是智者。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讲,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什么意思呢?就以自然来说吧!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是这些是谁在操作主宰?是天地(也就是自然)。天地都不能长久永远不变,更何况是人了!所以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道溶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溶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抛弃。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去道德人接受他(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诚信不足的人,人民自然就不会相信他。只有人们心中真正的接受大自然,这样才会真正的了解它,应用它,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打坐要到环境好的地方,有的人为什么可以天人合一了。

       前几天,有个网友了解到我的一些情况后,或者是看我的文章,或者是道听途说,他留言说我是古之颜回。当时,我没有直接回应。事后琢磨,觉得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应该区别论之。至于我为什么这样讲,大家可以认真阅读后面专门讨论颜回的文章,然后再下结论不迟。不过,需要如实指出的是,我1995年给名字取“苗实”这个字,就是源于《论语·子罕》中“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句话,用意是砥砺自己,做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高度警惕半途而废。宋志坚先生在《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一文中是这样介绍颜回的,现转录在这里。“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根据《孔子世家》记载,老子赠言孔子,其中有两句是“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这一记载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绝”以及孔子喜欢颜回是否与这两句话有关,但我以为,人可以有缺点,却不可以没有自我。这一点,为人之师者尤当引以为戒。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