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它的标志是五方观念的产生;形成于西周时期,五行的概念出现;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及五行阴阳配合的说法;汉代以后阴阳五行就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医学等等。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水作咸,火作苦,木作酸,金作辛,土作甘
意思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水的性质是润下,火性火焰炎上,木可曲直,金属可以改变,有土于是才有种植和收割。水润下发生咸,火炎上发生苦,木曲直发生酸,金属的改变发生辛,土地的种植和收割发生甜。
五谷由五行所生,五行的各项各元素相互制约,可以排泄各自的过错,划者各项互助,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即五行相克,可以克制各自过错;五行相生,可以弥补各自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火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要以理解为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作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理论
黄帝内经的五行可表示如下: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气:风 热 湿 燥 寒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即五行是由五方开始到五气,由五气到五味,由五味到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内容进行五行归类,按各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各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气
中央生湿,湿生木,木生甘,甘生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阴阳五行理论,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观察世界,观察人体,有助于辩证地认识自然与人,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行相生
相生就是相互促进,相互资生的意思,表述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相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的意思,表述的是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