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14日,关于「快滴合并」的消息刷爆了屏幕。看客们开始诧异起来,要知道这两家叫车软件,一个背靠腾讯,一个仰仗阿里,曾经大打出手,狠砸过上亿银子,活吞了对方的派头也是摆得十足的。但为啥要合并呢?不共戴天的谱摆了没多久,咋就快要在一起了呢?其实这种事并不新鲜。在中国互联网界,至少有三起比较大的仇敌合并事件。
第一件,中国财经网站的老大和讯网吞并老二海融网。
那是本世纪初的事情了,和讯吞了海融,这是当时金融资讯网站的大消息,后者很快就消失不见,今天怕是没多少人还记得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当年还算笑傲江湖的财经证券网站了。 第二件,著名的优酷土豆合并案。
话说这两家公司也是一对老冤家,为了版权的事,互相指责对方,口水仗也不知道打了多少次,貌似还听说过“要武不要文”的动手。结果是,市场老大优酷,并了号称老二的土豆,后者创始人王微挂了个顾问头衔另行创业,基本上就是离开了。土豆网作为一个独立公司可以认为不复存在,因为现在舆论上已经很少单独提起它(经常是优酷土豆)。 第三件,腾讯导演的一场资本大戏:京东易迅合并案。
在3C领域,作为B2C,京东可称老大,易迅大概可以称老二——那个舶来的新蛋都不知道排哪里去了。易迅是把京东当成死敌过的,还成立过什么“打猫狗指挥中心”,内部口号叫“打死天猫,干死京东”。一眨眼,两家就好上了,至于结果嘛,易迅也很难再说它是一个独立公司了吧?
巨头牵手为哪般?
这就是市场中的老大吞老二,根据它们各自的市场优势,亦可称为“寡头合并”。滴滴快的不知道谁老大谁老二,但它们两个占据了市场前二位,是可以肯定的事实。事实上,寡头合并其实是有内部逻辑可循的。 其一,亏损。无论是和讯海融、优酷土豆、京东易迅,还是今天的滴滴快的,合并案发生时都是亏损的主。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有两个巨大的出血点,出于市场的优化配置考虑,出血点一个就够了。谁在考虑这事?不是企业运营者,是资本方。资本方不像运营者一副恨不得生吞了对方的架势,他们私下里是有很多勾搭的。两个公司合并,对于两个公司背后的资本方,都是有利的。老大的资本方可以长吁一口气,市场掌控住了。老二的资本方也可以长吁一口气,通过换股,它就成了老大的资本方了——或者,增值变现走人也不难看。 其二,这个市场有前景。这点很重要,如果没有太好的前景,合并应该说是一种“抱团取暖”的策略,但有前景,可以视为“合兵一处共同做大”的攻击性策略。这四个案子,面对的财经、视频、电子商务、打的,都可以说是有前景的。打的本身很难赚到钱,但可以视为一种“出行用车”领域——这个市场还是有想象力的。 其三,消灭竞争对手——这对双方而言都成立,因为最后的确只有一家了,两家的资本方成一家人了。要知道,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耗费的银子未必比合并的少。从过去的三起案子来看,的确都是有效地消灭了竞争对手。 规模效应下的生存法则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之一就是注意力经济,这就意味着它追求“规模效应”,规模越大越好几乎是真理。做大规模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同类项合并——尤其是在亏损的状态下。 寡头合并可能造成市场垄断,有关部门管不管?管。但至少滴滴和快的,不太会管。根据《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合并案要达到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商务部才会管: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滴滴和快的,在中国境内营业额到门槛了没?应该没有。用户都是免费在用它们来着。红包上做点广告,好像应该到不了那个数字吧。
这个案子的传闻现在还有一点让人比较疑惑的是,腾讯和阿里,最近这两年,实在是太过针尖对麦芒了,一旦合并,双方如何安排股权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毕竟这两家不是纯财务投资。不过,以下这个因素是可以考虑的: 作为打车软件,有两点符合移动支付的要义:有高频场景、有小额支付。它的本意可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这个培养用户移动支付习惯——我一直是这么看待两家狠砸银子动机的。如果有一方(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认为这个习惯已经养成,已然不再需要通过它来完成移动支付习惯培养,那么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放弃撤退,也不是不可能的。
寡头合并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两家闹得不亦乐乎的敌对公司的员工,不要在网上对对方太过口诛笔伐,甚至连续问候对方母亲或想做对方干爹,要知道山不转水转,保不齐大家将来就是“一殿为臣”了——嗯,臣,你个死打工的,还想做君不成?(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