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鶴: 抗糖靈, 內用外敷均可: 生山藥、生石膏、黃耆、西洋參、天花粉、黃連、枸杞、山萸肉等, 效佳.
王季儒: 降糖益陰湯: 生山藥、黃耆各30克, 生地、玄參各15-30克, 石斛、天花粉各15克, 麥冬12克, 蒼朮、知母各10克, 隨證加減.
李壽山: 經驗消渴湯: 山藥 15-30克, 黃耆30-50克, 太子參、生地、麥冬、玄參均為15-30克, 枸杞10-20克, 五味子6-10克, 隨證加減.
郭謙亨: 臨床實踐證明: 山藥、生地、麥冬、枸杞子等,均可降糖, 但味多甘甜, 甜則含糖. 從西醫看來, 似屬禁用之列. 但是這些降糖藥一來成份頗為複雜; 二來中藥多有雙向或多向調節之功; 三來中醫著重整體平衡. 人之生理功能, 對一切精微物質的新陳代謝,是在自控調節下有序進行. 若一旦失控, 則代謝紊亂. 這種失控, 不管是胰源性, 內分泌源性或其他, 總由正虛失控而致! 雖有熱證, 但肺腎陰虧則是病本所在! 上述甘味藥, 乃取其甘寒或甘酸滋肺腎以固其本, 而調整恢復人體之自控能力. 且水足而燥熱自消, 這也正是中醫治法特色, 是不必拘於其中含糖、禁糖之說!
華良才: 三消飲: 生山藥60-100克, 天花粉30-60克, 地骨皮15-30克, 枸杞子15-30克, 生地15-30克, 玄參15-30克, 丹皮10-20克, 烏梅10-20克. 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熱為病, 其實都不超過陰虛陽亢、津固熱淫而已. 使用上方時需注意: 一是用量宜足, 否則藥不及病, 徒勞無功; 二是無典形症狀之隱性糖尿病, 只要血糖增高者、皆可用之; 三是除了禁食辛辣熱物、油膩肥甘及食糖過多外, 不必勉強控制食量. 只要用藥得當, 燥熱一除, 伏火得清, 津液漸復, 則飲食飲水自可調至正常, 諸症亦可隨之而除!
張憲昌: 降血糖方: 山藥、枸杞莖葉、鹹豐草、芭樂心葉各12克, 水煎服 <台灣藥用植物圖鑑>
徐順裕: 糖尿病食療方: 山藥三兩, 燉排骨 <救人青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