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有时批评、考得差好像无动于衷,但是为什么有上进心了学习上却表现得好像不思进取呢?主要是兴趣、习惯、信心和动力的问题。
兴趣是一种吸引力,也使学习变得有趣味,从而使孩子愿意从事学习。兴趣来自哪里?进步和成就感是兴趣最好的老师。另外,学习本身也是有趣味的:一道难题豁然开朗,或写出了一篇满意的作文,本身就是有趣的。家长不要常说学习枯燥,总这样说自然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习惯会使学习的行为自动运行,从而变得简单轻松些,所以习惯也是重要的。
信心自然是重要的,如果总觉得自己不行,那动力肯定少些。信心来自于哪里?主要来自于成功的体验,父母实事求是的鼓励是一个重要方面。
让一个差生变好,就是让他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个学生就会慢慢地变好了。这个方法其实对于推动任何人的进步都是有效果的。
父母拿着放大镜去找孩子的优点,或者找孩子的进步(即使只是缺点比以前好了一些),大胆加以鼓励是最易实施的一种。
帮助孩子,给以辅助,帮助孩子减少困难或者使事情变得容易,也会使孩子容易多些成功的体验。参考先加辅助,逐渐放手。
有一个字写得认真,也可以鼓励孩子。这种通过妈妈发现眼睛而赋予孩子成功的体验,虽然微小,但积累起来,会使孩子有认真书写的动力。
孩子一个小题目做得不错,或者思路较好,也可以肯定和鼓励,也是一个成功的体验。不断的激励之下,孩子会喜欢做题目,也对自己有信心。
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适当帮助孩子润色一下,老师给一个优的评价,孩子会很高兴,这样的小成功会逐渐让孩子喜欢上写作文。
听写是小学很经常的事情,在家里提前给孩子听写一下,使孩子有个好成绩,就是一个可以经常获得的成功体验。
写作业,不着急让孩子自己检查,可以帮孩子检查,改好,获得一个优的评价,也是一个天天都可以有的成功体验。
给孩子讲解题目,可以把一个难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引导到孩子就差一层窗户纸,由孩子自己去戳破。这种小的成功体验会让孩子产生兴趣和信心,激励孩子。
提前预习,使孩子听课写作业变得简单,这种游刃有余的感觉会让孩子增强信心,也有成功的体验。
考试,帮助孩子复习,有大人帮忙通常是管用的。成绩提高了,这种体验会让孩子逐渐觉得自己是可以学习好的,也是一种激励。
从细微处入手,一点一滴获得成功的体验,一点一点地积累兴趣、信心,逐渐地孩子就会有了前进的动力。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这些比远大的理想来得更直接、实在。
我觉得内在的驱动力需要一点一滴去体验、培养。很多人指望自己有什么妙招,能让孩子一下子醒悟,一下子充满干劲,这样的时候不是没有,但也可能只是一时的热血沸腾,并不持久,所以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润物细无声地慢慢滋养,更加长久。
相反,挫败的体验也是父母可以随时给予的。
写字,总会有些字写得不认真,用发现的眼睛找出来,要求重写,于是写字总是一件挫败的体验。
做题,总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达不到要求用发现的眼睛找出来,批评孩子,这种挫败每天都会有。
讲解题目,总觉得这么简单,讲了几遍你都不会,火了,怎么这么笨啊。挫败得很!
写作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基础一般的孩子,能指望写出多好的作文啊,所以,一直只能得良和达标。直观的感觉就是我不是块写作文的料。
背诵古诗,可能孩子不理解意思,也不帮助孩子讲解,所以背起来困难;背单词如果不掌握方法,也不教给孩子自然拼音法,背起来自然困难。时间久了,会挫败:我记性不好。
有的父母觉得只能用惩罚和严厉批评的方法才能使孩子改正问题,其实这些对动力都是一种侵蚀。宽容和鼓励胜于鞭子,因为鼓励会增加内在动力,鞭子则会减少动力。
一次次挫败,一次次打击孩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