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员工流失率高。
中国企业现在或将来将面临怎样的用工形势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统数据。这组数据统计了1965—2005年30年间中国的人口出生状况,如表1-1和图1-1所示。
出生年份 | 全国总人口 | 出生率 | 适龄工人数量 | 企业用工年份 |
1965 | 72538 | 38.40% | 27869 | 1985 |
1966 | 74206 | 31.80% | 23612 | 1986 |
1967 | 76032 | 33.00% | 25121 | 1987 |
1968 | 78198 | 36.70% | 28699 | 1988 |
1969 | 80335 | 35.40% | 28398 | 1989 |
1970 | 82542 | 35.10% | 28947 | 1990 |
1971 | 84779 | 34.40% | 29181 | 1991 |
1972 | 86727 | 30.60% | 26530 | 1992 |
1973 | 88761 | 30.50% | 27063 | 1993 |
1974 | 90409 | 25.90% | 23425 | 1994 |
1975 | 91970 | 24.60% | 22615 | 1995 |
1976 | 93267 | 21.40% | 19913 | 1996 |
1977 | 94774 | 23.00% | 21826 | 1997 |
1978 | 96159 | 20.90% | 20059 | 1998 |
1979 | 97542 | 20.60% | 20084 | 1999 |
1980 | 98705 | 18.30% | 18024 | 2000 |
1981 | 100072 | 20.20% | 20225 | 2001 |
1982 | 101654 | 22.30% | 22649 | 2002 |
1983 | 103008 | 20.20% | 20797 | 2003 |
1984 | 104357 | 19.90% | 20767 | 2004 |
1985 | 105851 | 21.00% | 22271 | 2005 |
1986 | 107507 | 22.40% | 24114 | 2006 |
1987 | 109300 | 23.30% | 25500 | 2007 |
1988 | 111026 | 22.40% | 24837 | 2008 |
1989 | 112704 | 21.60% | 24322 | 2009 |
1990 | 114333 | 21.10% | 24079 | 2010 |
1991 | 115823 | 19.70% | 22794 | 2011 |
1992 | 117171 | 18.20% | 21372 | 2012 |
1993 | 118517 | 18.10% | 21440 | 2013 |
1994 | 119850 | 17.70% | 21213 | 2014 |
1995 | 121121 | 17.10% | 20736 | 2015 |
1996 | 122389 | 17.00% | 20782 | 2016 |
1997 | 123626 | 16.60% | 20485 | 2017 |
1998 | 124761 | 15.60% | 19513 | 2018 |
1999 | 125786 | 14.60% | 18415 | 2019 |
2000 | 126743 | 14.00% | 17782 | 2020 |
2001 | 127627 | 13.40% | 17076 | 2021 |
2002 | 128453 | 12.90% | 16519 | 2022 |
2003 | 129227 | 12.40% | 16037 | 2023 |
2004 | 129988 | 12.30% | 15976 | 2024 |
2005 | 130756 | 12.40% | 16214 | 2025 |
表1-1 全国人口出生率及适龄工人数对照表
图1-1 出生率走势图
我们把20岁的年轻人作为企业的适龄工人,从1985年开始,每年年轻工人供给企业和社会的数量如图1-2所示。
图1-2适龄工人数量走势图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结论。
第一,中国人口数量变动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2所示。
表1-2 劳动力供给的四个阶段
阶段 | 出生年份 | 用工年份 | 特点 | 社会用工状况 |
第一个阶段 | 1965-1975 | 1985-1995 | 高出生率+高适龄工人 | 用工富余 |
第二个阶段 | 1976-1985 | 1996-2005 | 较低出生率+较低适龄工人 | 用工充足 |
第三个阶段 | 1986-1995 | 2006-2015 | 较高出生率+较高适龄工人 | 适龄工人总体数量增加,但从2004年开始,从珠三角开始率先出现用工荒的现象 |
第四个阶段 | 1996之后 | 2016 以后 | 低出生率+低适龄工人 | 适龄工人逐年大量减少,企业用工荒将进一步加剧 |
第二,在人口数量变动的第三个阶段,出现很奇怪的转折点:适龄工人明显增加,但为何从2004年开始出现用工荒?
原因之一是:新生代的适龄工人开始从制造业向其他产业分流。这个时期的适龄工人主要是“80后”和“90后”年轻人。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80、90后”新一代员工的价值观和职业诉求开始转移,而此时制造业各方面的条件似乎还跟不上,或者滞后于“80、90后”年轻工人的诉求,导致大量劳动力离开制造业。
第三,从2016年开始,可能是真正挑战企业的时候。这个时期,适龄工人数量将开始逐年减少,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加,适合制造业一线工人的数量将大幅减少,劳动力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企业将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
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即企业必需通过改善和创新,包括精益生产、自働化、产业升级等途径,实现减员增效,减少对工人数量的依赖。
正是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和实施精益生产,以提升管理效率,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用工状况。而在推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同样也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当前员工流失率高。
在降低员工流失率的时候,有一种误区就是,简单地用增加工资来降低流失率。事实上,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最低工资的调整和规范,企业与地区之间员工的薪酬待遇差别已不是那么明显,员工因为薪水过低而流失的比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况且直接加工资的做法一方面不能持久满足员工需求,另一方面从企业成本上来讲并不现实。
如果公司的薪资水平与周围企业相差不大(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部分工厂的现状),员工流失很可能跟公司文化、员工职业规划和发展通道、公司管理水平、激励机制、人文关怀、目标管理、远景共享等因素有关。
从我们公司最近几年对员工流失原因的调查来看,工资低的因素所占比率并不突出,反而更多是集中在与精益理念和方法相关的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事务参与、团队精神等方面。
从尊重人性的基本思想出发,企业推行精益的时候,任何工具方法的应用,都应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性。特别是在中国目前这个阶段,劳动力不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劳动力已经从过去企业挑工人的买方市场变成工人挑企业的卖方市场。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用工观念,从尊重人性的基本点出发,把员工当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劳动力看成是长远的比机器更为重要的固定成本,要使人力的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
特别是现在我们中国当前社会,“80后、90后”年轻人跟传统的工人已经改变很多,作为企业,要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转变为以员工为中心的精益化管理,转变短期用工思维,从管理理念、团队、方法、激励、环境、机会等各方面根本上转变劳动力的观念。
作者余伟辉老师介绍
余伟辉老师,著名精益管理领军人及实战派精益西格玛管理专家,业界公认的精益改善周奠基人和实践大师;全球500企业商学院最认可的TOP100精益生产管理专家,精益美国精益西玛研究院合作伙伴,清华/新华总裁班精益管理导师。曾任西门子松下、皇家飞利浦、美国Pulse集团等等世界500强之IE程师、Operation Leader、生产总监及亚太区精益生产管理推进室总监,拥有近二十年企业制造管理、精益生产推行、培训及咨询经验,现为博凯首席顾问,财智菁英管理学院副院长。已成功为格力、三一、蒙牛等近百家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六西格玛诊断、培训与咨询服务,精益管理咨询满意度在95%以上,精益辅导项目续签率在65%以上,深受企业赞誉和业界肯定。
余伟辉老师精益团队著有《高员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专著。是国内第一部融汇西方先进管理模式,结合中国本土社情和企业实践,综合介绍精益管理推行过程中如何应对员工流失的里程碑式专著。
余伟辉老师的主讲课程有《精益管理倡导者领导力训练》、《精益VSM价值流管理》、《精益工厂物流与配送》、《精益PMC计划与物控》、《TPM全员生产维护》、《精益6S与目视化管理》、《精益办公业务流程改善》、《精益改善周训练》、《精益自働化》等。
余伟辉老师精益咨询团队的核心咨询项目包括:工厂全面运营管理改善、精益生产系统导入及全面解决方案、精益工厂布局与物流改善、精益PMC计划与物控、信息化系统改善、精益6S、目视管理现场改善、TPM/OEE全员生产维护系统建立和现场改善、精益工厂物流配送与供应链改善、精益服务与行政办公业务流程改善、精益西格玛品质改善、精益自働化、自动化改善等,通过专业与职业的咨询服务,助力中国企业管理转型和提升。
余伟辉老师服务过的客户有: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珠海总部、格力电器合肥公司)、凯邦电机有限公司(凯邦电机珠海总部、凯邦电机合肥公司、凯邦电机郑州公司、凯邦电机重庆公司)、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格力小家电中山公司、格力小家电石家庄公司)、三一重工有限公司、桂林福达汽车股份公司、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广东奥马电器有限公司、温州正泰电工有限公司、湖南科力远有限公司、珠海科力通电器有限公司、宁波奇高电子公司、中山雄兵橡胶有眼公司、广东万事泰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盾安环境、维柴株洲齿轮有限公司、海信科龙电器有限公司、淅江南龙集团、深圳凯隆电子有限公司、恒源发制品公司、佛山中礼汇通家俬有限公司、万德电子公司/昆山泰德兴科技、佛山联创华联电子公司、苏州LK电子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机电有限公司、东莞錞谷电子、深圳戈尔科技、东莞信业资聚合聚合物公司、中国邮政鑫雁印刷有限公司、浙江钱鸿集团、浙江达利集团有限公司、珠海飞利浦电器有限公司、珠海普乐美厨卫有限公司、四川龙蟒集团、江苏毅昌股份有限公司、中山雄兵橡胶有限公司、湖南烟草常德市有限公司、广东烟草江门市有限公司、广东烟草阳江市有限公司、广东烟草揭阳市有限公司、广东烟草韶关市有限公司、广东烟草潮州市有限公司、宁波金田铜业集团杰克龙精工有限公司、宁波金田铜业集团科田磁业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