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舒,李望舒讲师,李望舒联系方式,李望舒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李望舒: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坎(五)
2016-01-20 1539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我儿子今年16岁,进入自我同一性整合时期。他非常关注大家对他的评价,在班级里面爱出风头,希望获得同学们关注的目光。每节课间,他都顶着同学们惊讶的眼光,在班级后面狭小的空地里,练习俯卧撑。学校但凡有文艺表演、话剧表演之类的机会,他都积极参加。从小学的话剧《美人鱼》里面的王子,演到中学话剧里的《苏武牧羊》里的苏武,尽情发挥着他的表现欲和文艺天赋。繁重的学习之余,他跟同学比赛似的尽量浏览课外书,昨天他跟我说:“妈妈,最近我看了一个电影《消失的爱人》,看完以后我很后悔,因为我看到了婚姻里的控制和人性的黑洞,我觉得很恐惧。”他的话语引起了我的警惕。这让我同时想起我最近咨询的一个中学生个案思源(化名)的事,她跟我儿子一般大,学文科。聪慧伶俐,表现出来这个年龄早慧早熟的特征,她写的东西文辞优美,繁花似锦,但看完后不知所云,并不能给人带来很深的启迪。她考高中时没考出理想成绩,上了高中后又无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保持前茅,成绩随着心态的起伏忽高忽低,眼看着离她自己设定的目标——“浙江大学中文系”越来越远,最终发展成了考试恐惧症,惧怕上学,不敢考试。在这种过山车般的纠结中,高中一年级断断续续痛苦的坚持着,家长也随同感到很痛苦纠结。思源每天晚上都会熬夜写作,然后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QQ空间里,写出来的东西经常获得粉丝同学们点“赞”,让她波动的内心获得些许安慰。

    我儿子和我遇到的这个中学女生,他们俩还有很多其他共同的特点,比如关注同学友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跟同学比赛谁看书多,谁的知识量大,时常对自己的性格做一定程度的自我反省和分析,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初步的思考;喜欢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等;我跟儿子聊天时,经常会被儿子“教导”,告诉我搞心理学的人应该怎样扩大知识面,教给我怎样使用FACEBOOKE,如何去豆瓣阅读写影评,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畅销等等。可是我要求他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大学》、《论语》等,他却没有兴趣或者浅尝辄止。因此问题就出来了,他身上的很多东西是积极阳光的,但也存在很多浮夸自恋的东西在作怪。刚上高一的时候,儿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整合,这段时间,他质疑学校的学习,质疑教育体制,质疑父母的爱,质疑生命的意义...觉得自己快要被打垮了,身体和心灵都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最终,我陪伴他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习禅修度过了这一段危机。现在说起来,他仍然深有感触,他说,“妈妈,《大学》讲的真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看来做什么都不能急功急利啊!”

  青少年(12岁—20岁)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简单理解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即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了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

  同一性扩散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未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他们的不良表现主要有:可能选择与他的家庭、国家完全分离的态度,并且表现出一种长久的病态的同一性;永远也无法做到一贯忠诚,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承担他的义务;对自我的评价较低,自尊心较低;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凌乱的;他们虽然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但他们没有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等。他们会“经常处于犹豫之中,生活缺乏目标与方向,常常迷茫彷徨。”他们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


  昨天,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单身父亲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儿子自从大二开始,就厌学,退学在家。他独自带着孩子已经生活了四年,儿子没事就在家上网,睡觉,不顾父亲的辛苦。偶而出去打打工,挣上一两万元,就又蜷缩回到家里,继续上网。父亲已经无计可施,打来电话求救。

  像这个年轻人,就是典型的同一性扩散。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经历着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无法成功地做出选择,他们会逃避思考问题。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或者可能很叛逆。他们宁可塞着耳塞听音乐或睡觉,也不愿意接触父母和老师。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严重的比如违法犯罪等少年犯。在这里就不详细探讨了。

  由于我国教育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学校和老师以及家长很少或者不懂得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出现问题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我每年接待的这类“自我同一性”出问题的学生,比例呈几何级增长。可是有多少人曾想到,分数不好以及厌学的背后,是孩子们的心理没有整合好呢?

    像我儿子和思源这两个孩子,还都属于积极上进爱思考的孩子,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的心理矛盾,表现出来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比如,争强好胜、吸引别人的目光;剑走偏锋,满足自己被认可的需求;回避和不敢考试,避免承受失败的结果和打击。因为儿子住校,他有时看的一些书籍和影视,我并不能随时关注到,好在他能经常跟我交流,跟我探索,我会及时给予引导。就拿他看的电影《消失的爱人》来说,他看完后,对人性的黑洞很恐惧,这说明他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还不适合接触这样的文艺作品。 《弟子规》里有云:“非圣书,摒无视;蔽聪明,坏心志。”就是说,不好的书不要读,会遮盖了我们的聪明心性,使我们走向邪路。思源很小的时候就读《红楼梦》,而《论语》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红楼梦》里情感纠葛昏暗世态的描述,容易影响少年人不成熟的心态和认知。联想到很多大学生,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而是私下通过看黄色录像和光盘满足自己对性的好奇,刺激他们的心灵和欲望,有些甚至走向犯罪之路。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我和思源的父母,都是搞教育的人,尚且遇到如多的问题,想想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片茫然,信马由缰,提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肉跳。因此,面对教育,我们不得不时时注意,步步警惕。

   人生的发展有次第,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坎,不同年龄读什么书,做什么事,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精心照顾好自家的小树,为社会培育好人才。(待续)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