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这个职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又更加的艰难。他需要足够的知识积淀,足够的经验积累,足够的实践历练,需要太多太多的足够,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企业在高速发展中有时无法给予我们更多的时间。这是一种矛盾,无法彻底消除,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尽量缓解。不管有多难,我们还是要去做,并坚持做下去,直到我们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今天,我想谈谈讲师的修养。
讲师的培养,在外力的作用下,比如环境、制度、培训等,当然有一定的助长效果。但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讲师或立志成为讲师的人,该如何强化自身的修养呢?
世人皆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非常清楚的点明了讲师的职业内容。而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做好,并持续下去则就需要讲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了。突然想起一句话来:内圣而外王。讲师的修养,应该就是这几个字了。
何为“内圣”?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德行,即一个人的品德、人格高尚;二、能力,即需要有足够强大的能力。说通俗简单点,也就是“德才兼备”。好一句德才兼备,说起来容易,做到委实难!古人常常提到“君子”一词,而“内圣”者,比为君子,那么下文中,不妨就以“君子”为眼,了了论述一番吧!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不解:“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说一个人“经常自我反省,对自己所作所为无所愧疚,哪里来的忧愁和恐惧呢?”这句话是饱含哲理的。一个人的忧烦来自于哪里?事情没有做,或者没做好,亦或没有尽力去做,预期目标没有实现,担心受罚或者被讥讽。于是,压力接踵而来,忧烦恐惧之心顿生。反之,凡事用心去做,尽力而为,即使不达目标,心底也是坦荡荡,那么也就没有了忧烦恐惧了。所谓:“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就是这个道理。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懒惰的,趋逸恶劳的,因此,总会生出种种借口而证明自己的无辜。不想在这些无辜的背后,着实隐藏了深深的烦忧和恐惧。这是一种真正的悲哀。间或,旁观者当会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慨!
《论语》里还提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鲜明的提出了人应该“无私、明辨、担当”。那么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可以做到呢?或者正在努力做到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终日所思,为进修德业,小人所思,为土地田舍;君子安分守己,遵守秩序,小人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不妨我们再次自问,已欲何为?
《礼记·曲礼上》提到:“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渊博的知识,强大的能力,同时又很谦让;心地善良,为人诚恳,并身体力行,从不懈怠,可以称之为君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强大的能力怎么才能获得,我想只有一个途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同时又不断地实践。讲师这个行业,是教授他人知识技能的行业,而时代的发展,就必定会不断有新的课题,新的问题出现,因此,讲师就必须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方能不断地教授他人。试问,我们坚持学习了吗?诚然,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率先去研究,去解决,甚至会失败,我们畏惧了吗?我们懈怠了吗?写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当原来属于我们的奶酪已经失去,我们是在原地踏步,唉声叹气,胸口划着十字期待奇迹的出现,还是果断的背起行囊,义无返顾的迈开步子,寻找新的奶酪呢?也许,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的背影有些孤独,我们的步履有些蹒跚,我们的足印有些苍凉……。但是别忘了,即使是匍匐,我们依然在前进!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中的“君子慎独”则从另一个层面解读了修养。何为慎独?简单的理解为君子更应该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依然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现代心理学家有类似的观点:人在两种情况下容易犯错误,一是在群体中,大家都犯错误的时候,二是独自一个人,无人监管的时候。想想也的确如此,人多的时候,我们混迹在人群中,胆子就大了,大到可以不约束自己的言行,大到可以违背社会的道德规则甚至是法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真的是一种境界。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借莲花而喻其志,就是一种“慎独”。讲师这个职业,工作性质决定了常年出差在外。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这里就更需要我们洁身自好,要“戒慎”,否则就是另一种卑微了,这样的卑微只能偷偷的在黑暗里发芽,见不得阳光,见不得世人,难道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有这样因为放任而带来的卑微吗?所以,请,君子慎独!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当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三句话又告诉我们,与人相处要和谐,同时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苟同;要谦虚纳言,不好勇斗狠;要团结他人,不结党营私;要虚怀若谷,不攀比结纳。古之圣贤,言之灼灼,意之切切。而在当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某种文明,某种内在的文明,却偷偷的消失。
是以,讲师者,喻君子乎?
夜深了,不妨就先写到这里。最后引用《大学》的一段话,权当本文的结尾吧!“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