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礼,范志礼讲师,范志礼联系方式,范志礼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范志礼:人才玉成谈-第五部分 人才是非辩(省奖优秀图书)
2016-01-20 20737

[2] 古人育才说

    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人才的研究在封建社会已取得巨大成就,从某个角度讲,封建社会为求其繁荣昌盛在培育人才方面已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要育才,首先需要明确人才标准。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道德标准占相对统治地位。在此,我们再次特别注意一下麦克。哈特对孔子的评价:孔子的儒家学说建立在个人道德和为民服务、高尚道德支配之下的政府(统治者、统治阶级、王道)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在封建社会并不可靠),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仁和礼。他认为,孔子应被看作一位重视个人政治道德和行为的现实哲学家。“孔子把‘仁’和‘礼’看作两个最高道德标准。一个高尚的人必须依据这两个标准生活。‘仁’解释为‘爱’,但最好理解为爱我们的人类兄弟;至于‘礼’,则指得是道德、礼节、传统、礼貌、规矩、观念的总和。”孔子还强调要家庭和睦,尊敬双亲,夫妻相敬,君臣父子各守名分,不得逾越——这被认为是旧的道德标准。 麦克。哈特的这些评论是比较概况和比较客观的。

    与其哲学和政治理论相辅相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直接为他的政治主张服务,在成批培养社会人才方面开历史之先河。到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主张行仁政,尊王贱霸,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天似人会看,天似人会听”,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还主张自由买卖,减轻赋税,保护资源,物尽其用,国家给老年人及残疾人以帮助,并告诫统治者“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忽视人民的利益的君主,必将失去“天授之权”。

   孟子的主张并未引起当时统治者 的青睐,但他的学说却将国家治理的理论,也是人类自我管理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

   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学说有所发展。他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对孔孟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使之影响进一步扩大,到汉代(西汉),孔孟学说占据统治地位,大哲学家董仲舒向汉文帝建议:“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开以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

    孔子的思想学说经过发展后,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与它继承传统并在某些地方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人类原始社会所形成的尊老爱幼、婚姻关系、劳动纪律、民主选举等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是人类古文明最优秀的成果之一,奴隶社会奴隶主建立国家,管理社会,虽然非常严厉和残酷,但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如何管理好社会,管理好国家,不使国家遭受动乱,百姓遭受战争创伤,便是孔子所思考的问题(当然,奴隶主考虑的多是如何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自己作威作福),这个问题也是每个时期,每个执政者逃避不了的问题,而不管其态度如何。虽然孔子在当时不可能看到冥冥之中生产力发展不可避免地制造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也即阶级之间的斗争又反过来推动了社会发展这样一个规律,但他却清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各国之间为着争夺土地,争夺利益的争斗,确确实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因此主张仁与礼,他(尤其孟子)还看到了作为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是引起百姓不满和反抗的关键,因此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孔、孟在世时都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并且打破传统观念,通过革新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弟子。他们的主张虽然在社会极度动荡的当时没能起到主流作用,但也不是毫无建树。相传孔子弟子3000,贤者72人,都活跃在不同国度,或多或少地推行了孔子的主张,在社会上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一般来说,经过战争的洗礼,各阶级、各集团必然要达成新的妥协,社会也会出现新的和平,虽然矛盾还是存在,但新的统治也必然要建立起来,统治者多数也会汲取前朝覆灭或者说前朝引起矛盾激化的经验,对国政、对管理有所改革。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社会管理也提到议事日程,使百姓安居乐业,使各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各得其所,使社会休养生息,有所发展。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时代想起了孔、孟。为什么?因为孔子、孟子是时代造就的大才,是在人类文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又出现过无数次“人为”的灾难后,在动乱年代出现的大才。他们的思想代表了统治阶级先进的一面,又代表了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符合人类发展的方向。他们的学说是研究探讨人类如何和谐相处,和平发展的一种学问,现在则叫社会管理学。这种学问与生产力、阶级斗争有着密切联系,它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时期的产物。它同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同着阶级斗争的推进而推进,是人类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结合,是一代代文化建设的雏形和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要汲取它的精华,无疑要在它的基础上建设起来。而它的历史发展指向即使现在看来也十分明确,那就是共产主义对人的要求的那一翼——人的素质和觉悟的充分提高。固然,共产主义社会,国家、阶级会自行消灭,而传统的生产力、传统的文化曾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带有阶级烙印,但它全部精华的积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地位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大厦的基石就是建立在人类所经历过的各种社会形态之上的,是这些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