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有意地施加影响,造成特定对象的行为改变,达到预期的结果。婴儿饿了就哭是本能反应,而非有意为之,不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且,婴儿哭的时候,并没有对大人喂奶这个结果有明确的预期。而管理是有意而为的、结果导向的。
比如,一个
经理人哭就有可能是在管理,如果她是有意为之并且对结果有明确的预期的话。她可能是希望得到
顾客的同情,从而改变对方打算去投诉她的决定。她也可能是希望让同事听见自己在上级的办公室里哭,从而得出上级不公正地对待了自己的
印象。如果这个经理人只是因为觉得受了委屈而本能地哭了,那么她的哭和婴儿哭一样,不是在管理。
■ 管理者不一定有下属
说了管理是什么,再说管理者是什么。关于管理者,我一般举三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从《现代汉语词典》而来。这本词典把管理定义为“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那么与之对应,管理者就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的人”。根据这个定义,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是管理者。因为每个岗位都需要具体负责某项工作,只要使你的工作顺利进行,哪怕你是公司的前台,你也是管理者。
第二个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定义。在《
如何管理上司》一文中,他说,管理者不是“对下属的工作负责的人”,而是“对影响自己业绩的所有人的业绩负责的人”。
根据这个定义,有下属的人应该是管理者,因为他的业绩依赖于下属的业绩。没有下属的人,如果他的工作业绩依赖于组织中的其他人,也应该是管理者。而今天的组织中,几乎没有人的业绩能够不依赖其他人。因此,组织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应该是管理者。只要他或者她做到了对他人的业绩负责,就是管理者。
■ 有下属不一定是管理者
第三个也是德鲁克的定义。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他给出了管理者的又一个定义:“在一个现代组织里,如果一位
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
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根据这个定义,有下属的人不一定是管理者。德鲁克举的例子是制造业的工厂领班,因为他们并没有对组织的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其下属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及工作方法,他们既无责任,也无职权”。
没有下属的人却可能是管理者,比如一些知识工作者,他们尽管没有下属,但是作出的决策可能极大地影响公司前程。德鲁克比较两家
竞争企业的
市场研究员,一位可能有200个下属,另一位可能只有一个秘书,“然而就这两位
市场研究员作出的贡献来说,却无太大差别”,因此都是管
理者。
■ 管理者的三层境界
这三个定义至少有两个共同点:都承认没有下属也可以是管理者,都把责任而非权力作为管理者的核心特征,都用成果而非职位作为衡量标准。因此想当管理者的员工,追求的不应该是权力和职位,而是责任和成果;那些身处所谓“管理层”的经理人,如果不承担责任,没有创造成果,也不是管理者。
这三个定义也有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循序渐进的,强调三个不同层次的成果。第一个定义关注任务,强调个人业绩。第二个定义关注人,强调
团队业绩。第三个定义关注组织,强调组织业绩。从管事到管人,再到管理组织,这是管理者的三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