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峰,张振峰讲师,张振峰联系方式,张振峰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感恩启智训练、团队凝聚力、潜能激发、有效执行力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张振峰:寻找失落的自我
2016-01-20 40116
       有位作家说:“许多人说既然人生这么复杂,一辈子都想不透,那就干脆不要再想,得过且过,活得开心不就得了。”言外之意,就是不用去做无谓的思考,只需要沉浸在具体的生活当中,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地过好一生,何必活得那么累而无趣呢?轻松一点不是更好?
  我想,在生命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孩子做游戏般的不问目的,只看过程,尽情游乐其中,沉醉在虚无的乐趣中,当然可以免除思虑的痛苦。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已非孩子,觉醒了的人生意识不可能重归混沌。更何况,在高速度、快节奏、强耦合、多关联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失去了往日的悠闲,精神上高度紧张,万千讯息奔来眼底,瞬息万变的事物需要及时处理,在眼快、手快、脚快、嘴快、反应快,五官四肢身体综合大繁忙中,唯一闲置起来的却是一个思考的大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不能不用它把人生如此根本和重大的问题仔细想一想。
  有三个男人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风风火火地赶到火车站,此时,火车正缓缓地驶出车站。于是这三个人沿着站台一路追赶,试图从还没有关闭的车门上去。其中两个身强力壮的人,终于在车门关上之前的最后一刻跳上了最后一节车厢。可是,那个没有赶上火车的男人,却在站台上笑起来。站台上的服务员疑惑不解地问他:“你怎么啦?没有赶上火车,还笑得那么开心?”那个人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道:“他们,他们是来送我的。”
  是啊,现代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在提速,人们总是在马不停蹄地奔跑之中。不少人只顾奔跑,却很少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奔跑?结果在忙乱的节奏中失去了方向,在喧嚣与躁动中迷失了自己,不是吗?
  也有很多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的汹涌人潮中,麻木地向前挪动着自己的脚步,迷失了自我,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和环境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参照而随波逐流。
  是的,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强大嘴,打了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我曾经在一次培训课程中让学员们做了这样的测试:
  让学员们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想象在他们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地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之后,我发现他们的双手之间的都有了差距,不再水平。距离越大,则受到的暗示性越强,“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别人暗示你,你效仿别人;大家暗示你,你就随大流;环境暗示你,你就跟随环境。在从众心理下,你活得根本不像你自己了,不然你怎么会在人群中和大家一样麻木地向前呢?
  我想,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才不想了解自己,因为他自己知道,没有活出“真我”。没有活出“真我”,就失落了自己,所有能够找到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事情,都不是他自己了。
  然而,有些人则不同,虽然是如此,但他们去对自己充满了极端的好奇,想要知道得愈多愈好。他对自己非常着迷,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和盘点了许多在自己过往的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然后很满意的对自己说,“这就是所有关于我的事情,这就是我。”起初,他很满意自己终于了解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但是,这种满足感很快就被一种不满足的感觉和潜在的怀疑所取代,因为他怀疑,自己到底是谁的事实真相,一定比这还要多得多。因为,他寻找和盘点的都是他的过去,而自己是谁还包括他的当下和未来。不是吗?不过,我倒是对这种盘点式的做法还是很赞赏。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寻找失落的自我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有个叫莫拉的人,在大街上寻找东西。他的朋友看到了,问他:“莫拉,你找什么呀?”
  “找钥匙。”莫拉蹲身低头,左顾右看。
  “我帮你找,”朋友说着,也蹲在地上到处寻找,接着又问,“你记得钥匙掉在哪个角落吗?”
  “我是在屋子里掉的。”莫拉回答。
  “什么?在屋子里掉的?那你怎么跑到大街上来寻找?”朋友抬起头,惊讶的责备他。
  “因为大街上比较亮呀!”
  莫拉的答话引来朋友的一阵嘲笑。谁都知道,莫拉在大街上永远找不到丢失的那把钥匙,当然,这位莫拉只是寓言里的愚人罢了。但在生活中,现代人失落了“自我之钥”,往往同样不回到自己的生活园地和内心世界去寻找,而是跑到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寻觅。诸如此类的“莫拉”,不也有很多吗?
  禅者主张:精神的失落,精神的希冀,精神的追求,要在“自心”中去寻找,这是根本中的根本。
  唐代有个印度僧人,名叫崛多三藏,曾来广东拜六祖慧能为师,后来只身去中国北方各地游历。一天,他来到太原定囊县历村途径一所简陋的草庵,看到有个形容枯槁的僧人在里面独自坐禅。
  崛多禅师进去问他:
  “你在干什么?”
  坐禅的僧人答答:
  “我在探寻清净。”
  崛多微笑地问:
  “探寻者是何人?清静又是何物?”
  僧人一听,辨出这是“话中有话,一语双关”的禅语,知道来者非寻常之辈,立即起身拜见崛多,谦恭地请教道:
  “这话是什么意思,弟子不明白,请您指点。”
  崛多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点拨:
  “何不探寻自心?何不自心清静?”
  僧人怔怔地站着,陷入深深的苦思之中。崛多见他根性迟钝,知道一时难以引他走出“迷津”,便掉转话头问他:
  “你的老师是谁?”
  “神秀和尚。”僧人答道。神秀是五祖门下赫赫有名的高足,北宗禅的开创者,主张静心思虑,长期修行。
  “哦,是他。”崛多点头,“那么你的老师只教你这一种悟道的方法呢,还是另外也教你别的方法?”
  “只教我天天坐禅,探寻清静。“
  崛多感慨地说:
  “哎,西方低劣的外道修行方法,这里居然当作正统的禅宗,真是误人不浅啊!”
  僧人见崛多“批评”他的老师,便反问:
  “法师。您的老师是谁?”
  “六祖。”崛多禅师郑重地答道,继而告戒僧人:“真正的禅法不是随便哪儿都听得到的,你若真心想摆脱迷津、彻底觉悟,何不到六祖那里去学禅呢?”
  僧人听了崛多的训导和提醒,便离开草庵,南下曹溪,参见六祖慧能,并把邂逅崛多禅师的事告诉了六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拂的六祖说:
  “崛多说得对!你要探寻清静何不探寻自心?何不自心清静?让谁来使你清静?……”
  一连串的反问,打开了僧人心头的迷团和误区。僧人终于明白:“清静”原来就在自己心里啊!换句话说屋里丢失了钥匙,却跑到街上去“苦苦寻索”,那就犹如缘木求鱼,找错地方啦!
  谁都可能丢失“钥匙”,同样地,谁也都可能失落“自我”。有人用一个字来形容人的一生,那个字就是“找”字,我们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找”,“找”这“找”那,“找”自己。的确,这个字很贴切,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达官富商,还是村夫匠工,无论是芸芸家妇,还是莘莘学子,都可能因为自己在特定的处境而产生各种烦恼、焦虑、痛苦、悲伤、怨恨、灰心、失望、迷茫等等,在禅者看来,这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这个时候,若要消除这些障碍,稳定情绪,最重要的便是在自己内心进行心理调节。
  有人无意间冒犯了你吗?你便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来原谅他,甚或以“大人不记小人过”一笑了之,不就心平如镜了吗?徜若你在事业上屡屡受挫,你就以“失败中孕育成功”来激励自己,不久依然可以勇气倍增、奋斗不懈了吗?
  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有的人或用“借酒消愁”的方式来派遣苦闷,或从声色犬马的刺激中寻求寄托,或把金钱财物作为精神空虚的填充,结果呢?尽管可能忘却或麻醉于一时,最终仍然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因此,国际知名的圣严法师说得很对,“尽心尽力,做自己能做的,学自己应该学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尽量付出,从中不断修正自己”,这就是现代人寻找失落“自我”的最好办法。
  希望大家,也祝福大家:能够找回失落的自我。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