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勇,房勇讲师,房勇联系方式,房勇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弘扬道家养生 关爱大众健康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房勇:先天不足后天补 之7
2016-01-20 4814

第三节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1.阴阳学理论

在自然界中,有天地、日月、男女、外内、上下、昼夜、火水、暑寒之分,在人体中,有腹背、躯干四肢、手心手背、五脏六腑(五脏:肝、心、肺、脾、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前者是阳,后者是阴。

(1)阴阳学说的由来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2)阴阳之间的作用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多种,阴阳交感是指阴阳的交互作用,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称为阴阳相反,包括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指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第二,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称为阴阳相成,凡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如果没有上,也就没有所谓的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阴阳之间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所谓“长”,意为增多、增长,它们指的是数量的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阴消阳长,表现为阴阳双方的你强我弱,我强你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

第二,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弱也你弱,我强你也强,它主要是和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相联系的。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做“平衡”。

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就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极必反”的道理。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物极必反”,这里的“极”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这个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3)中医中的阴阳思想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

(4)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①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②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③阴阳偏胜

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所以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阳偏盛,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

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代谢低下,热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阴偏胜,多指阴邪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寒实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则成为阴盛阳虚之证。

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

④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最为重要,这是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由于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虚,虽然五脏皆可发生,但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其它脏腑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亦多累及肺肾或者肝肾,所以临床上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因为,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⑤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由于阴与阳相互依存,故阴亡,则阳必无所依附而浮越于外,阴亡之后可迅速导致亡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亦告终结。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人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阴阳学说在人体应用

①对立制约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是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平衡遭遇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

 

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自有其规律,若冬天应寒反暖则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受影响,易引起疾病。

 

②互根作用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这就是阴阳互根作用。阳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都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根作用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因此,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③消长平衡

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永远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所谓“消长平衡”。

阴阳就在这种运动变化中,生生不息。但任何一方太过盛或太过衰,破坏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就会引起机体的不适。

④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转化为阳。如寒饮中阻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即为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征变化,即属于阳证转化为阴证。但如果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的转机,可见阴阳互相转化是有条件。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消长是转化的前提,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病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中医学阴阳学说的运用非常重要。

2.阴阳平衡是生命之本

中医认为,生命处于内稳定的状态,而这种稳定取决于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的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

所以,要想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身体阴阳的平衡。中医养生养的就是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过上不生病的生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一为阴,一为阳。阴阳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能量,它们一正一负,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互制约,彼此依存。正因为阴阳彼此对立,相互依存,所以才有了天地、日月和男女。

人体虽然复杂,但说到底,也只存在两种能量:一是阴,一是阳。这两种能量不断变化,便有了人的生、老、病、死。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生命之本,一部《黄帝内经》,洋洋十几万言,其实说的就是阴阳。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看生、老、病、死。生就是阴与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聚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老就是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病就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出现了失调。死就是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

生命就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构成的一个平衡体,在这个平衡体中,正极为阳,负极为阴,阴阳平衡才有了人,《黄帝内经》曰:“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天地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追求的则是阴阳平衡。

人身上的疾病有成千上万种,有常见病,还有疑难杂症。不管疾病有多少种,有多么难治,它们的病理只有一个,那就是阴阳失调。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盛,阳气就会受损;如果阳盛,阴液就会受损,所以,《黄帝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有人会问,阴阳在哪里?其实,阴阳蕴藏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肾有肾阴肾阳,肝有肝阴肝阳,心有心阴心阳,脾有脾阴脾阳,胃有胃阴胃阳,肺有肺阴肺阳……身体每一个部分的阴阳都必须保持平衡,一旦某一个部位的阴阳失调了,那个部位就会出现疾病。

肝的阴阳必须平衡。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就是血压变高了。

肺、胃、肾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肺、胃、肾的阳气偏盛,阴液不足,那么,人就会多饮、多食、多尿,患上消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消”。病理在于阳气是人体内的火,阴液是人体内的水。阳气偏盛,身体内的火大了,水就容易被烧干。肺上的火大了,唾液、汗液、泪液和血液就容易被蒸发,这时人就会口干口渴,要不断地喝水,中医称之为上消;胃上的火大了,胃的功能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吃进去的食物很快就会被消化掉,这时人就会吃得多、饿得快,中医称之为中消;肾上的火大了,肾燥精亏,肾就控制不住水,肾不摄水人的尿液就多,总想小便,中医称之为下消。中医的三消,在西医化验检查的结果往往就是糖尿病。

同样,体内阳气不足,阴液就会过剩,这时,整个人体就像是一个火力微弱的炉子,没有办法将锅里的水蒸腾起来,由于水汽不能上升,所以这个人会感到口干口渴,总是不停地喝水;同理,火力不足,水汽无法蒸腾,喝进去的水就会直驱而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喝进去的水,怎么没多久就出来了,这在中医来看是阳虚型的消渴,若经西医检查,往往也是糖尿病。

心脏的阴阳也必须平衡,如果心脏阳气不足,人体就如同失去阳光的普照一样,陷入一片阴霾的笼罩中,变得浑身发冷、精神不振。这时,水汽便会泛滥,出现水肿,结果,心脏的功能必然会受影响,甚至出现心源性水肿,西医一检查,发现这已经是心脏病甚至是心衰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心阴不足,就如同一个液压机里,赖以传动压力的润滑油不足了,润滑油不足,机器就会出现空转的情况,就会动力不足;同样的道理,心阴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心悸气短、神疲力乏、失眠健忘等问题,西医一检查,结果往往是心律不齐,心脏病又来了。

 总之,大到心脏病、高血压,小到感冒发热,一切疾病皆源于阴阳失衡。阳高寿短,阴重则病,阴阳失调,百病始生。为什么有的人三天两头不舒服,不是头痛,就是胸闷,就是因为身体内的阴阳失调了,这就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一样,不是干旱,就是洪涝。

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灾害呢?国家的办法是封山育林,让生态重新恢复平衡。生态一旦平衡,大地就会风调雨顺。那么,我们的身体如何才能风调雨顺呢?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让身体的阴阳达到平衡。一个阴阳平衡的人,他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无病无灾,即使偶有病毒来袭,他体内的正气也能很快将病毒赶走。所以,只有阴阳平衡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3.调理阴阳与气血生发

阴阳表现为两个方面:寒热和气血。寒为阴,热为阳;血为阴,气为阳阴阳平衡,寒热才能平衡,气血才会通畅。中医有阴阳一调百病消的说法。

一个好的身体,气血平衡是前提。如果气血不平衡,气虚或血虚,各种疾病会随之而来,《黄帝内经》曰:“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1)气虚阳不足

气虚是什么?气虚好比在一个家庭里,丈夫作为一家之主懦弱懦弱无能。可以想象,首先,这个家的经济来源会出问题,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生活水平一定低;其次,由于丈夫的无能,家庭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欺侮。

同样,一个人气虚之后,首先,他的五脏六腑功能低下,精神委顿、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不动就会出虚汗;其次,这个人的抗病能力减弱,即使微小的病毒都可以欺负他。被寒风一吹,别人安然无恙,气虚之人却可能大病一场。

我们知道,一个人气出现问题,还有气滞、气陷、气逆等情况。那么,气虚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气虚的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这是一种懒言懒语的状态,多一句话都不愿意说,有人认为,这是性格的问题,其实是自己总觉得没有多余的力气,做任何事儿总是提不起劲儿来。

第二,头晕目眩,动辄自汗。不动弹时,没有力气;动弹起来,就有力不从心的表现,比如头晕。

《黄帝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意思就是,如果气虚的话,人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和耳鸣的情况,甚至连抬头的力气都不足。

第三,气虚的人,因体内水湿无法运化,造成水湿停滞,出现浮肿的现象。早晨脸浮肿,晚上下肢肿,有的人舌头两侧会出现齿痕,原因是水湿使得舌体肿大,被两侧的牙齿压迫导致的。另外,他们的舌头上也会出现很多的水液,看上去总是湿漉漉的。

第四,气虚的人,由于体表保护力不足,也就是中医说的“卫气不足”,所以,这种人总是会感冒,一阵风吹来,别人没有问题,可这气虚的人就感冒了。

第五,气属阳,气虚则阳不足,导致气虚的人容易感觉冷,这叫畏寒,这种情况下,穿上衣服就暖和,但少穿一点,就觉得冷。

(2)血虚阴不足

打个比方,气和血的关系,就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对夫妻。气像丈夫,活跃、主动,在他的带动下,家庭才能充满活力;血像妻子,主静、属阴,在气的带动下,她可以濡养我们的全身,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

如果没有血,气无所依托,就飞散消失;如果没有气,血就无法行动,也就没有了任何作用。

那么,血虚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我们知道,血的作用是濡养四肢百骸,也就是说,我们身体所有的器官,都需要血液带来的营养,如果血液不足,全身各个部位都会出现问题。

如果心血虚,会出现心悸、怔忡等情况。因为心藏神,要靠血来养,心血不足,关于“思考”的整个系统都会出现问题——记忆力会变差,思考时会觉得累,晚上梦多,总是烦躁,这都是血不养心造成的问题。

如果肝血亏,这个问题也很大。因为肝藏血,中医认为肝为刚脏,属木,需要濡润,如果血液不足,就像一棵大树没有浇水,树叶枯萎。肝脏缺血,人就容易暴躁、容易发火,会觉得头昏脑涨、目赤肿痛;同时,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得肝血的濡养才能看清东西,如果肝血虚,视力就会模糊,眼睛容易疲劳,总觉得干燥。

如果肺血不足,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肺血亏虚,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不利,甚至会导致心悸、胸中憋痛。

 

很多老年人心脏出现的问题,其实都和肺血不足密切相关。如果对肺血不足不加以注意,见到心脏病就一味地活血化淤,往往会导致病情缠绵反复,越来越重。

因为本来血不足已无血可通,还通什么呢?就如同河道里面没有水,却还要不断地挖掘拓宽,这不仅无用,反而还会伤及无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补血,让河道里的水充足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有特殊的生理特点,有经、带、孕、产等生理阶段,而这些事情都会引起阴血的消耗与损伤。所以,女子身体血虚的情况尤其明显,血虚所带来的问题,也比男子要突出很多。

有人说,男子靠气来养,精气足,则身体健康;女子靠血来养,阴血足,则身体健康。这样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血虚的确会给女性的身体带来很大的问题。

(3)人有淤血怪病多

众说周知,身体有着很强的自我愈合能力,如果哪里出现了问题,比如有外邪侵入了,身体就会有所反应,它会调集自己的修复部队,及时赶到那里和外邪斗争,修复自己的身体。这种自愈能力是和大自然一起演化而来的,非常强大。

可是,有时修复部队无法到达指定的位置,被堵在路上,无法进行修复工作。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它们的运行呢?淤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血液不能正常流布,却病理性地停留在经脉之中,就变成了淤血。淤血在经脉里面,就像高速公路上不走的车辆,包括那些占领了应急车道的车辆,它们的危害最大。有它们存在,人体的气血运行就会严重受阻。

还有一些淤血在经脉之外,这就好比被撞出了高速公路的车辆,虽然对运输的影响不大,但它们可能随时着火,而且这些淤血会造成诸如疼痛之类的问题,也是一些麻烦制造者。

所以,要想保持健康,使身体的修复部队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部位,就一定要祛除淤血,保持气血通畅。那么,人体的淤血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一,受伤导致的淤血。跌打损伤之后,受伤的地方青一块、紫一块的,就是淤血。

第二,气滞导致的淤血。血液运行靠气来推动,如果气不推动了,血液就不再流动,那这个人就完了,没法儿生存了。

 

很多时候,气确实会消极怠工,比如我们生气了,气郁结在了那里,造成了气滞,这个时候它推动血的力量就会减弱,血液流动性差了,也就导致了淤血。

这种情况叫“气滞血淤”。很多人觉得生气不过是一时的事儿,是功能性的,气过了也就没事儿了,其实,生气也是可以导致病理性改变的,这可不是小事儿啊。

 

第三,虚损——因虚致淤。气虚了,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结果便造成了淤血。这就像一个家庭,丈夫如果委靡不振,家庭气氛就会低迷,妻子当然也就没有了精神。

第四,寒热致淤。这就是热胀冷缩的道理,寒会导致肌体的收引,从而使血液流动缓慢,此时就容易产生淤血;热会烁灼血液,使得血液浓缩,血液的浓度一高,也容易造成淤血。

一个人身体内如果有淤血,会出现哪些症状,又该如何识别呢?

疼痛:一般疼痛的地方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疼痛加重。

肿块:淤血会沉积在体内,导致肿块,肿块一般也固定不移。

出血:因为脉络淤阻,血液会离经妄行,一般出血血色紫暗或有淤血块。

体表症状:口唇紫暗,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有淤斑淤点,肌肤甲错等。

我们的身体,本来应该是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但如果有了淤血,往往就会造成气血失调,这就好比一条河道阻塞了,上边形成了堰塞湖,水多得不得了;而下边却干旱得大地龟裂。要想解决这种情况,只有疏通河道,才能使干旱的大地得到滋润。

自古以来,医家认为淤血导致很多怪症,有的时候是寒证,有的时候是热证,其实,这都是气血失和、阴阳不调的结果,只要淤血一解除,气血调和了,所有的症状就会烟消云散。

那么,怎么祛除淤血呢?

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活血化淤。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的高速公路堵塞了,只要把它疏通就可以了,后面的工作,我们的身体自己就能解决了。

但如果我们不重视气血的通畅,总是让身体处于堵塞的状态,那么我们的自我修复系统,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发挥作用。

4.阴阳失衡易生病

身体有热舌苔黄,舌质淡白是寒象;寒则痰涕清白,热则痰涕浓黄;鼻红脾胃有热,额红肺上有火;气虚之人,舌有齿痕;气血两虚,舌质淡白;身体有淤血:女看舌上红点,男看舌下静脉。

图:正常舌质

1)身体有热舌苔黄,舌质淡白是寒象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患感冒,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说,把舌头伸出来看看,嘴巴张大点说“啊——”,这是判断身体情况最直观简便的方法。

一般来说,体质平和的人,舌头是淡红舌、薄白苔;如果舌质发红,肯定主热;舌质白,通常主寒。

首先,我们该如何观察舌质呢?

舌质就是舌头的本质,一般会有一部分被舌苔覆盖了,可以观察舌苔没有覆盖的部分,比如舌边,通过观察这里来看舌质的颜色。

舌质的颜色,有两个极端:舌质偏白,反映这个人的身体趋寒;舌质偏红,则反映身体趋热。再详细一点,如果舌质红而发紫,这是虚热;舌质老红这是实热,可能患上了什么热性病。

图:舌质偏红

通过观察舌质的颜色,基本就能了解自己身体的寒热了。所以,遇到淡白舌,就一定别用寒凉之药,在饮食方面,也不要再吃一些凉性的食物,比如,绝对不可以狂吃西瓜、狂喝冷饮,否则会雪上加霜。遇到舌头偏红的,如果还非去吃热性的食物,吃肉喝酒,那就相当于火上浇油,非把自己的身体毁了不可。

图:淡白舌

其次,我们又该如何观察舌苔呢?

舌苔就是舌头表面覆盖着的那一层东西,这层东西一眼就能看见,很多人容易把它与舌质混淆。其实,舌质是舌头的本来面目,舌苔是舌质表面的滑腻物质。

所以,观察舌质时,要看没有被舌苔覆盖的部分,比如看舌头的边缘。舌质很红,说明体内有热;如果舌质红但舌苔很薄,而且整个舌头看上去都很红,这可能是虚热,需要滋阴,注意,这种虚热的舌象往往是嫩红。

很多细心的人发现,在上火的时候,舌苔很黄。舌苔黄,一般也是体内有热的表现。当然,吃了有颜色的食物染上去的不算;还有长期吸烟的人,舌苔被烟熏黄了,这未必是体内有热。

图:舌苔黄

2)寒则痰涕清白,热则痰涕浓黄

人受了寒,就会出现身体发冷,流清鼻涕,咳白色的痰。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处理起来很简单,用苏叶泡水喝就行了。

 

比如,小孩子出现流清鼻涕、咳白痰症状,一定是受寒了,可以用苏叶六克熬水,将熬好的水再兑上温水,给孩子泡脚,让他的身体暖过来,这样寒邪散去,身体就能恢复了。

 

人一受寒,如果马上处理,基本可以把寒邪赶出体外。因为,这时寒邪还在体表,涕清痰白说明邪气尚未化热,正是好对付的时候。

倘若忽视了开始的这些症状,这一个阶段过去了,问题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此时,外邪开始和身体斗争,身体内出现了热证,这个阶段就是外寒内热阶段。

此时,鼻涕开始变黄,或黄白相间,一会儿是清的,一会儿是黄的,这是寒热错杂了;痰也是,很多孩子不会咳痰,但是可以听到声音大起来了,痰声很大,如果痰咳出来,肯定也是黄色的,或者黄白相间的。

鼻涕和痰呈白色,是清的,这代表寒像;一旦呈黄色,这代表热像。在寒热杂错时,一般表现为鼻涕和痰都是黄白相间。

总之,在分析身体热寒时,要紧紧盯住鼻涕和痰的颜色,如果它们是白色的,那么就是有寒邪存在,要用温热的方法,使身体暖过来,驱除寒邪;如果鼻涕和痰都变成黄色,那就是有热了,我们就使用清热的方法,把热邪清除出去。

3)鼻红脾胃有热,额红肺上有火

面部与五脏六腑有个对应关系,比如两个眉毛之间,这里是肺的对应区。如果这里色白,说明肺气不足,正常的人此处应该微微红于其他的部分。如果此处有一块暗淡的颜色,如同拇指肚般大小,那么人就该出问题了。

 

古代相面先生管两个眉毛之间的地方叫印堂,说人的印堂发暗,就会大难临头,其实,是要患大病的意思。

 

如果印堂发红或紫红,说明肺部积热,有肺火。通常,人在外感的时候,也会反映在印堂上。清代名医王孟英说:“六淫外感,必从肺入。”所以,感冒时,印堂会呈现赤色。如果留意一下身边的人,印堂一旦发红,很快就会表现出外感的症状。

另外,鼻头代表脾,两个鼻翼代表胃,如果这里红,说明脾胃有热。比如,很多人在某个季节会出现红鼻头,上面有些红肿的包,其实这就是脾胃有实热的征兆,一般服点防风通圣散(现在有中成药)就可以了。服药以后,通常会泻肚子,然后红鼻头就会消失。这是因为防风通圣散中有大黄、生石膏等泻脾胃之火的药,所以治疗此病的效果比较好。

鼻头上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鼻梁那里,是肝的部位。比如,鼻梁颜色发青,说明肝气不舒、脾气很大。

4)气虚之人,舌有齿痕

现在,很多人气虚,人一旦气虚,身体的动力不足,体内的水湿就无法代谢出去;水湿代谢不出去,又会围困阳气,使气更加虚弱。因此,水湿和气虚一个是狼,一个是狈,经常狼狈为奸,危害身体。那么,该如何判断人是否有水湿和气虚呢?

水湿重的人,整个舌苔泛白、满布,而且往往舌苔厚腻。如果舌苔非常厚腻,说明体内的水湿已凝结成痰了。

气虚的人,舌边往往有很多齿痕,舌体会胖大一些,并伴有舌苔白腻。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在于,人体气虚不能化掉水湿的缘故,调理需要一边利水湿,一边补气。

那么,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样的舌头是齿痕舌呢?

图:齿痕舌

齿痕舌一般多伴有舌体胖大,主脾阳虚弱、水湿内停,但也有人认为正常人也会出现齿痕舌。实际上,的确很多有齿痕舌的人并没有疾病,而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所以,中医说的水湿、气虚重并非就是指人有病了,而是说体内的气血状态出现了失衡,这在西医看来是无病,但中医却提前地发现了亚健康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以为齿痕舌的舌质颜色是淡白的,其实,很多红舌也有齿痕,这往往是热盛的表现,此时不可贸然补气。

总之,气虚表现为: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而且舌苔白腻厚重。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注意了,这说明你身体出现了气虚症状,而且气虚致身体内的水湿难以排出,所以才会出现舌体胖大、舌苔厚腻的情况。一旦出现气虚,就要一边补气,一边化湿。化湿是祛除现有症状,是治标;补气是从根本上调节身体,是治本。

5)气血两虚,舌质淡白

正常人的舌质呈现淡红色,如果舌质淡白,往往说明血虚或体寒。有的女性气血不足,舌质就会变成惨白色,这说明身体需要补血了。

到底什么样的舌头是淡白舌呢?

淡白舌就是舌质的颜色比正常人浅淡,又叫做舌淡,主要是红色的色度值下降,这在中医里面,多主虚寒证或气血两虚。

传统中医认为,阳虚证的舌质是淡白的,但是舌体较正常肥大,舌面湿润多津液,舌质有种娇嫩的特点,舌边有齿痕,这样的淡白舌主要出现在阳虚寒证的人身上。如果舌体与正常大小相似或稍瘦小,舌面虽润而并不多津,则是气血两虚之证。

6)是否有淤血:女看舌上红点,男看舌下静脉

很多女性都有健康问题,有的月经不正常,有的干脆闭经了,有的甚至无法怀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女性会有这么多问题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内有了淤血。导致淤血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受了寒,热胀冷缩,血液凝固在那里,就造成了淤血;有的人因为流产和剖腹产,血没有排干净,结果造成了淤血;有的人因为肝气不舒,气郁积之后造成了血淤;等等。人的身体内有了淤血,各种怪病就会随之产生。

那么,应该怎么识别淤血呢?

首先,有淤血的人身体某个地方容易固定的疼痛,尤其是夜里会加重,这是因为夜里气血运行慢,淤血更加淤滞,所以疼痛感加剧;其次,有淤血的人,记忆力会变得很差;另外,有淤血的人总是喉咙干,想喝水,但水到了嘴里,却不想下咽。

除此之外,有淤血的人,可以从舌头上看出来。

第一种是淤斑舌,舌体满是舌苔,这样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是淡白舌,其实舌苔下面的舌质应该是红色的。只是舌头上有很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已经有些发黑,这就是淤点,是身体有淤血的征兆。

第二种是淤斑舌,舌质有些紫暗,这意味着其体内有淤血;同时舌体上的红点开始变黑,主要分布在舌体的两侧,这也是有淤血的征兆。

图:淤斑舌

说到淤血,并不可怕,尤其是女士还有个天然的优势,在例假期间,可以适当地用一些活血化淤的药物比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等,这样比平时更容易化去淤血,更容易促进气血的畅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活血化淤的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判断自己是否有淤血,女性一般可以看舌上的红点,男性则可以观察舌下静脉。观察舌下的静脉,对于男士来说,则更为重要。舌下静脉变粗,或者舌下络脉青紫,这些都被统称为舌下淤点,是淤血的重要表象,跟冠心病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的舌下也都可见到淤点。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