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华,陈锦华讲师,陈锦华联系方式,陈锦华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领导力训练、NLP教练技术总教练、演说家训练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陈锦华:调整轨道中的中国经济
2016-01-20 44711

调整轨道中的中国经济

尽管2013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仍会处在“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纠结与平衡之中,但GDP的增长保持在7%~8%是有希望的。

  笔者在2011年年中和年底曾判断:“从趋势看,未来中国经济必然处于一个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的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这一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并不完全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力量所能简单支配、调控的。此时如果采取相反‘过度的’政策调控,只能使经济震荡加剧。所不同的,只是表现时间的早晚问题。”“这一点,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到市场,都应该清醒看到。”

  注 见夏斌著:《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下卷第221页、第282页。

  经济正趋于“正常”

  一年多过去了,经济增速确实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2012年,GDP增长一季度8.1%,二季度7.6%,三季度7.4%。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市场舆论都认为是“筑底企稳”。但进一步分析,却有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经济已见底反弹,很快会结束在底部的运行,并因此盼望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季度GDP数据逐季下滑并趋稳,说明经济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对此,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笔者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调整的阶段。所谓“正常”,是相对于过去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状况,开始出现了健康发展的苗头。

  一是虽然GDP相对于过去那种两位数不可持续的高增速,出现了明显下滑,但海外所担心的“中国崩溃”并没有出现。社会未出现大量的失业,整个银行体系也未出现系统性风险,社会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二是多年期盼的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出现了好兆头。201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55%,超过投资50%的贡献率。当然,我们仍然必须警惕,在中国经济成长期间,居民消费仍然很低,政府的消费比重较大。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这是中国结构调整中需长期努力解决的任务。

  三是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方面也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明显快于沿海地区的增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在加快。

  四是在经济总能耗下降的同时,2012年三季度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

  五是在货币总量相对偏紧的同时,全国信贷结构得到了改善。其中按新统计口径计算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12年三季度同比增长20.7%,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出9.9和4个百分点。

  六是国际收支结构正趋于基本平衡。

  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纯经济理论逻辑分析,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中国在本世纪20年代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仍有希望。理由正如笔者在本人《中国金融战略2020》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力条件。

  第一,有高储蓄率的资金基础。纵观历史,一国的经济起飞,往往都与高储蓄率相联系。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尽管中国人口正趋老龄化,但在未来的10年乃至20年,在大国经济体中,中国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仍有充裕的资金实力,以支撑经济的增长。

  第二,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目前欠缺的服务行业及相关产业,既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足表现,同时也意味着其未来的较快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全球化趋势不会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人口红利”因素,通过逐步参与全球化,得到了充分的收益。虽然危机后世界上对全球化有各种反对的噪声,但这毕竟是支流。迄今看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治、经济格局并未发生颠覆性变化,全球化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趋势不会逆转。因此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发展中的中国仍能继续享受其中的收益。

  第四,改革的红利。有效的制度改革与安排,能对经济主体提供可靠的利益保护,协调利益冲突,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并能给经济发展以正激励。这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增长的基础。过去的三十多年,正是渐进的制度改革,使我国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制度基础。但是从目前看,这一系列制度仍带有过渡的、转轨的特征。只要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制度与机制,经济效率还能得到明显提高,还能支持经济快速的增长。

  另外,相对于世界上其它正处于危机中的国家,特别是博弈中的大国而言,中国政府手上掌握了几十万亿元的优质国企资源,存有3.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我们进一步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化中国改革的条件与优势,也是中国经济能得以长期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由此,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应该存在持续高增长的潜力。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