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需要的是人的优点
——与佛山电台90.1“商聚一笑”主持人对话《优势型经理人》(2)
让人看得懂愿意看才是一本好书
主持人:
师。吴老师,您好!
吴光琛:
主持人:
吴光琛:是的。
主持人:
吴光琛:
主持人:你这本书一共是有十八章节,你是怎样去一层一层来说明这个问题的,用来表述你的观点的?
吴光琛:《优势型经理人》分上下两卷,总共一十八个章节,实际上加尾声是十九个部分。第一章是经理怎么越来越警察,这是提出问题。你可能会问,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警察”,警察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形象,负责纠正错误,是警察的职责,因此,警察去找缺点这绝对是正确的,不是警察不能这样做。但我在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都喜欢去找员工的缺点,眼睛老是盯着员工的缺点,所以,我用“警察”来形容这种现象,读者一看就懂。书中的“我”开始在警察式老板的企业里工作,但这个警察式老板也并非一个不好的老板,他是一个很敬业也很有工作能力的老板,只是他的管理方法不对,结果自己很好的能力得不到发挥,反而在员工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作为导师称的“我”,他感觉到自己再这样下去,自己也会变成警察式的经理人。所以,第二章“我”就决心去寻找一种适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管理新发法。
《优势型经理人》的布局与谋篇
主持人:
吴光琛:
主持人:
吴光琛:
主持人:
吴光琛:
“优势导向管理法”与顺德
主持人:
吴光琛:
主持人:
吴光琛:
“优势导向管理法”与顺德企业
主持人:在你接触的那么多的顺德的企业当中,你有没有发现某些企业是你这个优势导向管理法的一个很好的体现,或者是在以后的过程当中,你会不会找一些企业作为一种案例,作为一种标杆?
吴光琛:养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啊,我的书出来后,养宝搞了一个活动,叫做“优势型经理人走进养宝”,并邀请了行业内不少企业的老板参加,在那个活动上,我也给他们做了一个“优势导向管理法”的讲座。在分享的时候,老板们说,其实自己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只是做了没底气,也不敢说是对和错,今天听了讲座之后有了理论的根基。其实,我们顺德很多老板也在做这个事,很多老板也很会用人,说句实话,顺德能够发展到今天,你说用人不好这也不对,肯定是有一大批的企业家,他们都在人之长,发挥员工的优势。其实我写这本个书也是,我是发现大家的经验,大家的智慧,把它集中起来,把它归纳和总结提升为理论,并不完全是我个人的智慧,是整个顺德的智慧。
主持人:那有没有一些你熟悉的企业,你接触过的企业,他是有这种优势导向管理的影子或者方法在里面?
吴光琛:有啊,我举个例子吧,就是德冠集团的罗总,他原来有一个做技术的员工,是一个非常有水平的人,公司里的核心技术也是他负责研发的。但他曾经离开德冠,罗总说:他是一个非常有优点,有优势的人,有特长的人,所以他无论如何都对他很好,又把他弄回来,所以他现在发挥了很大作用。罗总有一个观念,授权就需要用到优势导向,你授给谁,怎样个授法?什么样特点你就授什么样的权,所以罗总在这一方面他也是非常有研究的,也是非常有体会的,也做得很好,所以德冠能发展得那么快。其实,在顺德能够用人之长的企业不止是他,包括于美的,美的之所以能做得那么大,用人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人不是说大胆用人,关键是要用好了人的长处,而且要主动去发现人的优点,去发挥人的优点。在这个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不是自觉地去做的,而是无意识地在做,我们现在就要把这种无意识的做法转变为有意识的做法。
“优势导向管理法”与作者
主持人:由于时间方面的关系,我最后也想跟你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你自己,也是一个成功转型的一个典范。我们在昨天节目开始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你来广东一开始在《珠江商报》,做过主编,后来你又辞职做企业,能谈谈你的转型的过程吗?
吴光琛:我是1998年来到顺德的,之前我是在江西省教育厅及江西日报社工作,来顺德后我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在格兰仕,在格兰仕我是呆的时间不长,之后政府说要我接那个生态乐园的推广策划。我一过来顺德就进入企业,到了2000年的时候,报社说就要我去报社,在报社呢,刚好我又是做财经记者,此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经济线。我是学中文的,我对文学创作非常有兴趣,所以我原来是搞文学创作的,到现在,我还是作家协会的会员呢。我到顺德以后,我有个感觉,觉得顺德是一个经济型的社会,在经济型社会中,你要有所作为的话,就必须懂经济。抱着那种态度,我对经济就开始有点兴趣,但是因为在报社,它毕竟只是作为一个记者去了解顺德经济、去研究顺德经济。再后来,我自己做公司,当时做那个生物制药嘛。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发展和改变的。我是一直在坚持这个经济的观察与研究,只是我不断地在变化着角度,做策划,再做记者,然后做企业,包括现在我还在做企业,就觉得在顺德这个地方它可以现现这样的转型,在内地这样的转型可能比较难一点。
主持人:为什么我问你这个经历呢,因为你这本《优势型经理人》是以导师称来写的。有些事情真的必须要自己有一种经历才能够写出来,科幻小说你可能凭空去想象可以想出来,但是这一种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书,或者理论,真的,没有自己的一些真实的体会可能很难写出来的,写得让人家觉得:哎呀,也好像是真的,事实上就是这样。
吴光琛:你说的也是对的,这里边其实也有我自己的很多影子在里边。比如说我原来在单位上,那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对我们不好,也不重视,我看到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没有得到重视,包括我自己,所以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能不能有一种理论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当我们在管理别人的时候,我也常在想,为什么别人做不好?我认为,这不完全是员工个人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管理者的问题。你用了他的优点,他就是人才,如果你用了他的缺点,他就是庸才。每一个人都有优点,每一个人也都有缺点,只是他的优点可能暂时不适合我们,但他作为人才,这是不能否定的。所以,我们就应该管理好人家优点。比如说我们做人才市场,我全权委托阿强去做,他也很年轻啊,08年大学毕业,在人才市场做总经理做两年啦,如果放到一个别的老板那里他可能就不敢,有一个顺德老板问我,吴老师,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我说怎么大?他有这个能力,他有这个优点,他愿意思考问题,而且愿意把思考到的结果变成现实,这是他最大的优点。我不管他经历怎么样,我也不管他的经验如何,经历和经验我可以弥补他嘛,他没有那个经历,我有那个经历,他没有我就告诉他,所以我刚刚说不要光管结果,还要管过程,对吧?他现在不是做得很好嘛?现在人才市场做得不差啊,在顺德也是做得最好的啊。
“优势导向管理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人:其实你自己也像《优势型经理人》里面的那个“我”一样,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去寻找着。
吴光琛:在我们的管理实践中,直到现在,在我们国内还没形成自己一种有效的管理理论,现在就有很大的一个空间,需要大家去探索。我觉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宝藏。刚刚我说到的那个稻盛和夫,他不就是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做企业管理吗?既然日本人都能用得那么好,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用好?其实,“优势导向管理法”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就能找到很多方法出来,就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思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关于《优势型经理人》的点点滴滴
主持人:你在出版《喻世恒言》这本的时候啊,就已经跟我说,你下面有一本《优势型经理人》的书准备要出来了,现在《优势型经理人》也出来了,那你的再下一本书会写什么呢?
吴光琛:时代光华也天天打电话问我下一本书写好了没有?下一本书我原来是准备写那个《多元利的模式》的书,因为“多元利模式”是我在2000年我在报社的时候写的一篇评论中提出来的。我们现在的企业,基本都采用是单一利润的模式,单一利润的模式对价格很敏感,对成本很敏感,结果是我们无论如何做都很辛苦。我就想写这本书,但是现在呢,看来得改变一下方向,我想先把“优势导向管理法”做透了再说。因此,我想要写一本工具性的书,就是如何去发现优势,发现优势的工具书有哪一些,怎么去发现?我想要配套我《优势型经理人》这本书,围绕“优势导向管理法”,以形成一个管理的体系。
主持人:那就是说进入一个实际操作的阶段,因为这本书有理论了。我也曾经问到你,我们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优势型经理人,我们如何才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然后将这个优点变成一种优势,那这个可能就需要一些工具。
吴光琛:所以在这个新书里我想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第一个方面,作为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单位,如何发现员工的优势?用什么方式去发现?第二个方面,作为个人,作为员工,自我怎样认识自己的优势?第三个就是作为员工,作为企业,怎么把小的优势变成大的优势,把小的优点变成优点。
主持人:如果说我们也作为一个员工,或者作为一个求职者,我们如何去寻找一个优势型的企业。中国人有句话叫“良禽择木而栖”,择木而栖的时候不是说一定要择一棵很大的树,可能我们更要找的是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在某一个领域发展很有优势的企业。
吴光琛:我们中国有句话说“名师也出高徒”嘛,你想成功,你就要找到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我们不是现在经常说,你要走多远,看你和谁同行吗?
主持人:好的企业,我看就是那种能够把你变成优势型经理人的那种企业,我相信那就是好的企业。
吴光琛:是的,这些企业的老板,他能够让员工成长,在企业成长的时候,如果员工没有成长,那企业的成长也不是真正的成长。所以,我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是每一个优势型经理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主持人:好!这两天非常感谢吴光深老师上来我们的节目,为我们详细剖析了你写的这本《优势型经理人》的前前后后的一些故事,还有这本书里面的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好,谢谢!
吴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