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然,方然讲师,方然联系方式,方然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青少年脑力思维学习与财商心灵成长训练师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方然:回忆 | 穿越清末的国文科启蒙课程 楚唐脑力
2016-01-20 26581

回忆 | 穿越清末的国文科启蒙课程

2014-01-22  楚唐脑力学科教育  www.chutang.net

i学习 i脑力,还有几天就将迎来2014年的农历新年,楚唐脑力的小编进行一次穿越,带领大家走进清末的国文课!


我国古代没有严格分科意义的教育,自然也就没有独立的国文学科,国文教学内容包容在混合型教育之中。

 

清末,改书院、倡实学的浪潮逐渐高涨,将西方分科教学模式传入华夏,分科教学从最初侧重科学技术教育逐步拓展到其他学科。国文科独立设置经历了“呼唤设科”-“应运而生”-“全面成型”的发展轨迹。

 

兴学堂,呼唤国文教育单独设科

 

19世纪50年代以后,包括教会学堂、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以及各类私办学堂在内的新式学堂风起云涌。

 

尽管他们主观上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出发,强调学校应当以传授自然科学为主,对国文教育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但客观上,新式学堂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实行分科教学,为国文科单独设置准备了条件。

 

虽然教会学堂不看重中国语文教育,早期改良主义者提倡的新式学校,也往往未将本国语言文字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

 

但是,无论是殖民主义分子,还是洋务派或改良派,既要在中国深入开展各种宣传和教育,就不可能不充分利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思想。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独立设科教学,要求国文教学必须与分科教学相适应,迫使国文科从综合性教育中有所分离。

 

就传统混合型教育中的国文教育内容而言,它长期被儒家经典一统天下,内容空疏无用,形式与结构极不科学,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王森然先生所指出的,“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都还有可以借鉴于他国先例的地方。

 

独有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与其他学科可以从国外直接输入相比,国文科在母胎中孕育的时间更长、也更为艰难。

 

史料记载,我国民间萌生国文科教育,始于上海正蒙书院。

 

正蒙书院于1878年(光绪四年)由张焕纶会同好友沈成浩等人筹资创办于上海。

 

当时,正蒙书院所开设的学科包括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为了教学需要,张焕纶等曾经编写了一种国文教材,文体是以“俗话译文言”的,教学中注重“讲解与记忆并重”。

 

然而,这套教材已无从考据。一般认为,我国自编的新型教科书,产生于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自编的《蒙学课本》。其编辑大意说——

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物名实字三十课,物名但取通俗……浅说琐说三十课,或敷陈浅理,或摹写景物,既为多识之助,亦备学文之式,……便函十课,简短易学,无粉饰累赘之谈。

 

由此可知这套课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它是一元的,既不名其为“国文”“国语”,亦不名其为常识或什么社会、自然,而混然名其为《蒙学课本》。

 

它所包含的内容却是修身、致知格物、卫生等“蒙学之道,于斯为备”。这里仍留下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未严格分科的痕迹。

 

(二)它虽无语文与常识科目的分野,但究其实质,在编制上大体系属以常识为内容、语文为形式的统一体。所谓“多识之助”“学文之式”也就是这个意思。

 

(三)行文虽仍为“文言体”,但文字已较为通俗,而内容则与过去玄妙的经典教材更有所不同,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材料。

 

当时兴办的新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国文科。

 

而且上海三等公学、无锡三等公学堂、上海澄衷学堂也进行了自编教科书的尝试。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全国较为统一的制度,国文学科虽已萌芽,却没有较为明确的教学宗旨和具体要求,因此还没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

 

定学制,国文独立设科应运而生

 

清末维新派呼吁废八股、停科举,客观上也促成了国文教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改革科举制度,着手兴办新式教育,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的进步要求。

 

这一时期,“中西并重”几乎成为所有新式学堂课程设置的基本准则,分习经史、地理、天文、外政、格致、制造、算学、绘图诸科成为普遍的做法。

 

在这种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国文科继续包裹在混合型教育中已不适应,而要求国文科教育独立出来的呼声日盛。

 

1904年元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史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均设“读经讲经”等科,此外,初等小学堂还设有“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则设有“中国文学”科。

 

初等小学堂学制为5年。初等小学收7岁(即满6岁)以上的儿童,在规定的8门必修学科中,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与国文教育相关的课程。每周上课30小时,“读经讲经”一科每周12小时,占全部课程2/5。

 

高等小学堂学制为4年。以收初等小学堂毕业生为原则,在规定的9门必修学科中,也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这两门与国文教育相关的课程。每周上课36小时,“读经讲经”一科每周12小时,占全部课程1/3。

 

中学堂学制为5年,在12门学习科目中,继续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课程。每周上课36小时,读经讲经一科每周9小时,占全部课程1/4。

 

尽管“癸卯学制”仍是在强调儒家经典在国文教育乃至全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中国文学”一科毕竟应运而生。《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述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用,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从教学宗旨看这样的中国文学科已颇重实用,其实就是以后国文科的先声。

 

“癸卯学制”的颁布,为国文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具有学科意义的国文教育揭开了近代教育史上的序幕。

 

由于打破了科举制度的禁锢,有了学校系统和教学制度的保证,于是,和现代语文教育内容、规模、要求近乎一致的国文科,1904年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设起来了。

 

教科书,促国文科教育全面成型

 

虽然“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明确了国文独立设科教育的地位,但是国文教科书完成由混编向分编的转变,才标志着国文科真正步入现代教育阶段。

 

如果说,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自编的《蒙学课本》,1898年无锡三等公学堂自编的《蒙学读本》,以及该两书1901年、1902年的修订本,为我国国文独立设科准备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那么,1903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第一套小学用“最新国文教科书”,为我国国文科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癸卯学制”酝酿之时,张元济领导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把国文教科书的编辑工作放在首位。张元济、蒋维乔、高梦旦、庄俞等本着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常常围坐一桌,共同讨论,互相辩论,不厌其详,有时为一问题讨论至半日甚至一日方才结束。

 

据蒋维乔回忆,“当时之圆桌会议,惟在最新初小国文着手之时讨论最详细。第一二册几于每撰一课,皆讨论至无异议方定稿。至三四册以后,则由各人依据原则自行起草,草成之后,再付讨论;亦有由一二人先行讨论者。”在这种畅所欲言的讨论中,他们总结了其他教科书“不按学制、不详教法”的弊端,明确了编写国文教科书的原则:

 

第一,形式方面的原则。

 

第一册教科书采用的字应限定笔画。五课以前限定6画,十课以前限定9画,以后渐渐增加到15画为止。教科书采用的字应限于通常日用字,不取生僻字。

 

第一册中,五课以前,每课生字不得超过10个,全册中每课生字必须在以后各课中出现两次以上。全书各册字数,第一册每课从8字至40字;

 

第二册每课从40字至60字;三册以后,不受严格限制,听行文之便,若课长,则分两课。

 

第二,材料方面的原则。

 

所选事项应广泛,不偏于一隅。

 

各册60课中,理科、历史类约各占15课,地理类占9课,修身、实业类各占7课,家事、卫生、政治、杂事类共7课。各课在排列上注重各科材料交互错综、前后联络。

 

各课皆附精美图书,图书布置须生动、不呆板,处处与文字融洽,且图画与文字皆在全页之中,不牵涉后页。

 

第三,辅助练习。

 

每出一册,皆按照三段教授法次序加入练习、问答、联字、造句等,并编辑教授法供教员使用。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诸君在毫无成例可援的情况下,凭着集体的智慧,

 

开辟草莱,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推出了包括“国文”在内的“最新教科书”。这套教科书以合理可行的编写原则为指导,注意到了儿童的心理特征,要求编写应注意直观形象,按学制年限编排,循序渐进,用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而且这套教科书照顾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并按照课本另编教授法,使教师教有所据。同时,教科书的内容也比较新颖,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中的封建陈腐及不合时代的东西,注重儿童生活实际、民生日用,讲求新文化,宣扬新的伦理观念。

 

陆费逵在《六十年来中国之出版业与印刷业》一文中,评价这套书有三大长处:各科完备,具备教科书体裁,内容精审。

 

“商务”自编的国文教科书在清末“新政”期间,无论是初等小学堂用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堂用国文教科书,还是中等学堂用国文教科书,都居领先地位,深受学界欢迎,客观上为国文科课程教材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举报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