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订婚,朋友依旧举棋不定,问她原因,她发来了男方的微博地址,看了几页之后,原因昭然若揭。
微博上,全都是各种抱怨、讥讽,以及若有所指的刻薄话。还有一些显然是针对女朋友的:“你要的爱太完美!”这些话,谁看了都不舒服,就连我,看到与旅行有关的那条,都立刻开始回忆。
那次旅行,有一段是自驾游,租到的车车况不一,他和一位年长的朋友被分到一个小组。那位大叔抓阄抓到的车性能比较好,他的车性能却比较差,大叔于是说: “要不你开我这辆大吉普吧,车座太硬我不习惯。”谁都能听出这是句客气话,而他却很自然地接过车钥匙上了车。当天晚上聚餐,他不住地抱怨大叔让给他的车不 好,笨重、没有轻盈的感觉、不好拐弯、车里有异味等等。整张桌子的人,没有一个接他的话茬儿。
对他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块奶酪。里面全是窟窿,而他也只能在奶酪里看见窟窿。他没有看见好、看见爱、看见别人的善意、谦让、奉献和牺牲的能力,情商近乎低下,而情商,其实也是爱商。
作家柏邦妮,写过一本书,名叫《见好》,这本书是访谈集。书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相见挺好:另一层意思是,一个人要能看见别人的好,包括能力上的优点、为人处世的得体,以及对自己的善意。
能否“见好”,足以说明,一个人曾经得到过什么样的待遇。一个人,在冷漠苛刻的家庭长大,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很差,成年后融入社会不顺利,人际关系接受度 不好,最后变成一个没法“见好”的人,简直一点也不意外。他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就是苛责和敌视,他对待别人的方式,也是他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所以,从一个人能否“见好”,也能倒推出他的环境来,总是瞧不上周围的人和事,总是骂骂咧咧地发泄着、含沙射影地讥讽着的人,身心环境不会太好,指望这 种环境滋养出长治久安的爱情,恐怕不太现实。除非当事人有极为强大的反省精神,能够克制自己的苛责,能够打压自己内心那条时刻要露头的小毒蛇,并努力培育 “见好”的能力,但这么一来,他的一生,都将处在无休止的纠结中。
能够“见好”,环境不会差,自我调理的能力也不会差,和懂得“见好”的人相处,善意、让步、奉献,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对方能够看见,并且做出回馈。
我们背地里给朋友的男友起了个外号叫“奶酪窟窿先生”,并且不无悲哀地意识到,他的一生,看到的都将是荒漠,而不是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