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全球化的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越来越明显,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连任成功的庆祝会上引用中国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明志的格言,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讲演时引用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作为开篇词,访华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过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法国总统萨科奇在谈论世界形势时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日益被世界熟悉和认可的见证。中国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被世界所关注。但是在中国,反而对自己的文化不屑一顾,甚至有些人嗤之以鼻,大多数学者都在热衷于谈论全球化,中国企业家演讲开会最多的用词也是全球化,最近到国内一座有名的医疗机构参加医院文化方面的论坛,到会的医院院长们一听到“仁爱”及“济世”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化的东西就摇头,大家一致认为医院文化要全球化,但全球化医院文化是什么又不了解,但了解不了解就要全球化,就连救死扶伤最体现人性的医院都要抛开人性本质的东西而追求政治化或所谓的全球化的东西,好像一出现仁爱等儒家伦理道德就不是全球化。这种现象其实是一个民族不自信的表现。我们不反对全球化和现代化,但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全球化表现为经济和物质的繁荣与国际接轨,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相似的现代生活方式。但文化有全球化的成分,但全球化并不是把民族性和历史性全部否定。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价值本原。
西方的文化具有二元性,在精神层面它的价值依据是宗教,在现实生活中它又强调功利主义精神。所以它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也是相对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宗教的纯精神性,一方面确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性。所以西方文化的价值本原很难在中国落地。首先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本原并没有功利色彩,中国的文化本原是以儒学为主流的哲理系统,它主要体现的的是生命存在的整体意义。是文和质的统一的人格理念。这里的“文”就是是指人的后天的文化修养,“质”是指人的先天自然的心性。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注重在文明的创制上一定要文质合一,既要通过文化来规范人的品性,也要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尚质、重情、注重自然,这是中国文化的本质。比如在现实当中,一些组织和企业违背和超越了人们自然和天性的特点,用不符合人性的东西规范人们的行为,只能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时的“一句顶一万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把最高指示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里”这些都是文质不合一的表现。儒家认为:自然是人存在的生命之本,是文不能超越的界限。这种文质合一的人格理念是中国文化的本原,它对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辩证法》)
文质合一落实到人性中就是儒家倡导的人性善的哲学。西方的文化与中国的文质合一恰好相反,它注重人和自然的分化,它认为人都有原罪,人性是恶的。所以它要有宗教来救赎,它要用神的力量改变人的恶,使人从善。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说人天性是善的,可以用“内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心性本来就是好的。《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在讲人性善的文化本原。
孟子的四端说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关于人性的代表理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温馨提示:
⑴摘自实战红色管理创始人孙军正老师培训课堂经典案例。孙军正老师是中国实战红色管理创始人、中国红色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红色管理学会会长。孙军正老师根据多年的管理及培训经验,将红色精神与西方管理巧妙结合,将理论性、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讲解深入浅出,演绎通俗易懂。
⑵长期诚寻全国各地培训机构全面代理孙军正老师主讲的核心课程,以实战型管理培训助力本土企业快速成长。邀请孙军正老师授课或代理孙老师课程者可直接联系他的助理(登陆:“中华讲师网”,打开“联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