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农,任新农讲师,任新农联系方式,任新农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中国西北边疆史、新疆文化与屯垦史专家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任新农:任新农:楼兰文明与现代新疆治理
2016-01-20 26278

楼兰文明与现代新疆治理

 

新疆 阿拉尔市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  任新农 843300

 

摘要:城镇和水域一直是承载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楼兰文明同样也是建立在城郭的基础上。无论是楼兰故城、米兰遗址,还是小河墓地和太阳墓地,都是城郭文明的传承。闻名遐迩、令人生畏的罗布泊,以及塔里木河、南疆东部向罗布泊洼地汇聚的孔雀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米兰河等数条水系,既为楼兰文明的生息与繁衍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又构成楼兰文化进化为庞大文明体系的重要基因。

历史证明,楼兰文明是汉代之后我国西北边陲文明发展的代表之一,它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也曾经是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重要节点,更曾经是亚欧大陆文化与文明碰撞、融合的结晶。楼兰文明在国家西北边疆的治理过程中,既发挥了直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为现代国家治边和新疆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主题词:楼兰文明  边疆  治理

 

罗布泊的位置与楼兰文明的来龙去脉,是名副其实的“世纪之谜”,但我们不得不感谢曾经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带来巨大损失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他40年间曾先后于1896年、1900年和1934年三次来罗布泊探险考察。他第二次考察首次系统地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楼兰古城,其1905年出版的学术巨著《罗布泊探秘》(《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的第二卷)是此行的全景报告,对于研究罗布泊与楼兰文明,本书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承前启后的意义。

然而,纵观中外学者对罗布泊地区和楼兰文明的研究成果,我认为,要以辩证的逻辑观看待在这一地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地理与历史的兼容性:罗布泊的存在,孕育了楼兰文明,而楼兰文明则提升了罗布泊的价值。溯源而考,楼兰文明的价值最重要在于丝路文明及其中央王朝和政府对西域地区的内在密切联系和有效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说: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文明民俗等,对研究新疆以至中亚的古代史、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中西文化的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千年前,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南北贯通、东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我国古代西部对外开放最繁华的商城。著名学者王炳华教授也曾多次带领他的研究团队深入实地考察和研究。我们对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持肯定态度:第一,楼兰历史是原本存在的;第二,楼兰曾经在汉代承担了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基地作用;第三,楼兰在丝路文明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四,楼兰是古代中国边疆地区文明发展的杰出代表,也是在西域地区实施屯垦戍边战略的重要示范基地;第五,楼兰文明为新疆地区现代文明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警示。在探讨楼兰文明的重要性方面,就是在于其对于国家西北边疆治理的昭示,以及其作为古代中华文明代表的历史贡献、屯垦戍边战略的历史经历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借鉴。

一、楼兰文明的范畴

关于楼兰文明的范畴,其实显得有些赘述。但源自对楼兰文明范畴的拓展部分,我觉得有必要与大家探讨一下。截至目前,多数关注群体通常所提及的楼兰文明,习惯于对“楼兰故城”的认识。而楼兰文明应该是个更为庞大的体系,它包括楼兰古城、海头城、米兰遗址、太阳墓地、小河墓地等,当然还包括地理概念的罗布泊。

1901年3月,当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之后,世人的目光相对一个时期就投向了这一地区,但却忽视了周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陆续发现了楼兰故城周边的大批遗址或遗迹,进一步佐证和肯定了楼兰文明的地位。

历史上的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晋之时西域长史治府延续东汉机制驻于此地,进一步使之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城郭小国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但是,这样一个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却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提出楼兰古城应在位于罗布泊北岸之西,铁板河末流的河网地带,这座汉代古城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新疆考古所专家称之为“方城”,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也认为这是早期的楼兰都城。

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公元前77年,汉庭扶持的新楼兰王尉屠焉将国都从罗布泊北岸的楼兰故都(方城)迁到了扜泥城,即今若羌,汉朝在扜泥城以东的伊循城,即今兵团第二师三十六团所在的米兰遗址也设立了伊循都尉。东汉时期,西域都护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任西域长史,派手下索励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罗布泊屯田造房,并召集鄯善、焉耆、龟兹等国士兵各1000人在孔雀河下游拦河筑坝,引水开荒,积粟百万。由于孔雀河被拦,导至下游楼兰故都水源断绝而废弃。屯田士卒在罗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渐形成了今天可看见的有“三间房”的楼兰古城,并将此发展成西域长史府治所。

当时的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由原先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转变为中西交通的枢纽。特别是西汉王朝统一西域之后,楼兰直接成为中央政府与西域地区紧密联系的纽带。经过东汉对西域的治理,楼兰新城得到发展,并形成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理西域的一个重要基地和首府所在地。

二、楼兰文明的历史贡献

对于楼兰文明的历史贡献,不得不从楼兰文化说起。有学者说,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楼兰存在的600余年历史,曾经有过辉煌。而这一辉煌在于它站在文明进步的中轴线和十字路上,承载了内地与西域地区交通枢纽、文化交融、文明进步的重要中转作用,进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楼兰不仅属于中国的,而且属于全人类的。楼兰是祖先留给若羌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若羌人的骄傲。那么,楼兰文明的历史贡献究竟有哪些呢?我认为不少于三个方面:

(一)楼兰是古代西域地区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一说法理由有三:第一,楼兰是深受昆仑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区之一。古代西王母神话体系的形成地青海湖和昆仑山,都距离楼兰较近。由此推断,楼兰对昆仑文化的传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第二,楼兰是古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究其若羌之名称可见一斑。古羌是中华先民之一,西周王朝实质为古羌王朝。古羌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第三,楼兰是距离内地最近的西域地区中西文化交汇点,对中华文明包容与开放产生了深刻影响。

另外,根据楼兰出土的大量文物,也佐证了这一地区盛极一时的文明景象。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佣农民在楼兰城中13处遗址内随意发掘,取得了大量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及木雕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即达270多件;随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在楼兰古城又发掘了大量文物,仅汉文文书就达349件,不少文书均有纪年,最晚的纪年为晋建武十四年即公元330年,其他还有不少佉卢文,1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这里获得了汉文文书44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国内外史学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稿。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楼兰史的研究,另一方面佐证了楼兰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除此之外,1901年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小屋中掘得纸文书36种;1906年斯坦因又在此屋中掘获纸文书和许多木简;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又在三间房区掘获木简一枚,两面书写的纸文书一种,还有精美的丝毛织品、陶灯、麻鞋、装饰品、日用品等多种。另在三间房西35米处斯坦因出土过大量木简的地方,新疆考古研究所又掘获了纸文书一种,残木简60枚,其中有西晋泰始年间年号记载的木简4枚,在西南区内的另一组面积约350平方米的大宅院采集的朽木标本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所碳14测定,相当于东汉时期。新疆考古研究所1979年为了进一步研究楼兰城的历史,还在距楼兰故城东北4.8公里处古墓葬群的7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得到了随葬的羊骨、铁镞、耳饰等物。在一座葬有小孩的墓中,见小孩头裹素绢,枕系木案一块,紧靠左臂有铜镜残片一块,铜镜边有内向连弧纹饰,以镜纽为圆心,围绕圆心作几何对称的四个花瓣,瓣尖均向外,花瓣之间还夹以卷草,纽成半球形,这是西汉晚期比较流行的一种铜镜纹饰。小孩头枕的木案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所碳14测定,距今约2040年。在此墓地东北两公里,距楼兰古城约6.9公里处,斯坦因曾在此出土了许多精美的丝毛棉织品、漆器残件、木制用具等物。在丝织品中有各色丝绢出品:绢织品上织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长葆子孙”、“长寿明光”、“长乐明光”、“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永昌”等铭文。此处还有刺绣。墓葬中出土的各种红里黑外的漆器和木杯、木碟、木案、木罐等多种器物,无不体现出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楼兰的民族特色。并在一座葬有八具尸体的墓葬中见有汉五铢铜钱、漆木杯、木案、羊头骨等随葬物外,还从该墓采集的朽木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为1880年。可知这块墓地上的丰富出土物为东汉时期的文物,弥可珍贵。

上述文物的发现,对于楼兰地区曾为中西文化交汇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也由此推断,楼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二)楼兰是中央王朝统一西域的重要纽带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由此可见,楼兰在中央王朝统一西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平台和保障基地作用。

公元前77年,楼兰国迁都若羌改名鄯善后,楼兰城就成为西汉在西域的军事基地和屯田重地。这一战略决策,加速了两汉统一西域的进程。因为楼兰城距河西及内地最近,地处丝绸之路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的交叉口,水土资源丰富,又属汉政府直接管辖,距匈奴在西域的统治中心最近,因此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域驻军的大本营。据史料记载,当时西汉政府在此常驻屯田军1万余人,最多时达1.5万余人,以此对西域的匈奴贵族时刻起着威慑作用。这些屯田部队很多带有家属,平时屯田,有敌情就参战。他们挖井修渠,开荒种地,建仓积谷,既保护了屯田官兵的安全,又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西汉在楼兰的屯田,《史记》、《汉书》没有明确记载,但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0年和1933年曾两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察,在罗布泊北岸及孔雀河下游发现了汉军屯垦的沟渠、堤防和兵营住宅,以及西汉古烽燧、亭的遗址。于这些遗址中,还发现汉简数十枚。在这些汉简中曾多次记载西汉在楼兰屯田的粮仓,如“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酉,守居卢訾仓、车师戊校(缺)”,是公元前25年11月12日,西汉政府发给车师戊校的敕令等。汉简还记称:“交河曲仓守丞衡,移居卢訾仓”。按汉制军下有部,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此处言交河曲,即车师屯田汉军积谷于交河曲,故称交河曲仓。而交河曲仓的守丞因汉制丞理民事,司马、侯管兵马,这里就是说交河曲仓的守丞衡移交于居卢訾仓。还有一汉简记称:“居卢訾仓以邮行”,这就是说居卢訾仓就是《汉书•西域传》乌孙国所记“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这里的居庐仓即上述居卢訾仓的简写,实际居卢訾仓、居庐仓均系译自西汉少数民族的地名。那么,这个居卢訾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根据黄文弼教授的考证,居卢訾仓应在罗布泊的东南,即三陇沙的北头,与楼兰城为东南与西北的对峙形。盖由沙西井向西北行,过白龙堆,到楼兰城。即《魏略•西戎传》所说“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到葱岭为中道”。

黄文弼先生也曾在罗布泊采集到汉简,如汉简二七记有“史隆家属畜产农器物藉”;简二八记有“囗囗囗时藉”。这里的“藉”即簿,是汉政府为了管理好屯田,规定在屯田区要建立各种“簿录”。西汉兵制还规定,当时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都有戍守边疆的责任,所以在楼兰屯田的戍卒都来自中原不同地区。还有政府招募和鼓励内地志愿人员前往楼兰屯垦,他们在军屯附近的城乡和交通要道参加屯田,被称为民屯。罗布泊出土的汉简三○、三五、三六、三九,都证明楼兰不少戍卒带有家属,即使未带家属,或遇妻子死亡难觅配偶时,西汉政府也帮助解决妻室。同时西汉政府对前往楼兰屯田的家属,在运输和口粮方面也给予照顾。

在军事上,对楼兰地田卒都发给武器,汉简五二记有“五石具弩一、承弦二、犊丸一”,这里的犊丸为藏矢用具。西汉政府对屯田军民在物质上和政治上都实施比较宽厚的政策,以此解除他们的各种顾虑,全身心地为国立功。为鼓励屯田军英勇杀敌,卫国立功,在政治上对有功军民赐予官爵。有简文中提到的史隆赐给八等爵公乘,孙尚赐给五等爵大夫,就是佐证。

西汉政府于公元前77年在楼兰屯田以后,确实对统一西域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屯田军和西域其他地区的屯田军与乌孙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很快就击败了匈奴贵族,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在西域的日逐王降汉,撤销了僮仆都尉府,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至帕米尔高原的广大疆土归入了中国版图。回看历史,汉昭帝决定在楼兰屯田的决策,颇有政治和军略的远见,在短期内就为西域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和魏晋也同样在楼兰进行了屯田,并以此巩固了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东汉政府对西域的屯垦从公元73年开始,到220年结束,先后断断续续屯垦120余年。特别是班超出使塔里木盆地后,汉军在楼兰、于阗、疏勒屯田。公元91年开始,班超率部统一了西域,楼兰屯田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公元123年(延光二年)夏,朝廷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带兵500人出屯吐鲁番盆地的柳中。公元124年(延光三年)正月,班勇亲至楼兰肃清了匈奴势力,从而鄯善归附,又开始了在楼兰屯田。并于公元126年、144年、147年、150年、153年、154年多次把犯有死罪犯人减刑后发配楼兰屯田,在原有屯军的监护下,一面生产,一面守卫西域,收到了良好效果。  

东汉末年,内地战乱频仍,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被阻断,但屯田西域的军政人员仍然在戊己校尉及西域长史领导下,和西域各族人民一起团结奋战,坚守西域广大疆土。他们不仅自己解决了军粮和经费,还多次击退鲜卑贵族军对西域的进犯,维护了西域地区的安定局面。曹魏政权建立后,沿袭东汉旧制,继续设置了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以统治西域地区。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任命张恭为戊己校尉,到高昌接管汉时戊己校尉,继续领导屯田,守卫车师防区。在此同时,魏文帝曹丕还任命承移为西域长史,从内地到楼兰楼管东汉时设在楼兰的西域长史府。公元265年12月,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皇帝,建立西晋(265~316年)后,对西域的治理,仍承袭魏制,在高昌设立戊己校尉,领导屯田戍守;在楼兰设立西域长史府,监护乌孙以外的西域各地。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后,在凉州的张轨于公元317年建立前凉政权,直至376年间统治了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依然在高昌保留戊己校尉府,负责东部天山南北的屯田和防务。在楼兰也保留了西域长史,管理西域属国的日常工作。

这些史实在史书上虽乏明确记载,但在出土的文书和木简上确有可靠记载。在楼兰遗址,南后曾出土汉文书,主要有三批共429件,其中纸文书87件,木简342件。这些纸文书和木简主要是记述魏晋时期屯田楼兰的纪实。另外,有大量的木简和纸文书中可以确证魏晋时期,楼兰一直是西域长史府驻在地,是当时西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成为西域主要的屯戍基地。《斯文赫定在楼兰所得的汉文文书和其他小件文物》一书第16表记载:“(嘉)平四年(252年)三月,司徒府癸丑书署军,二年正月戊寅诏”,这是曹魏中央命令转给西域长史的文书。同书第107和109号木简都清楚的载明西晋时期西域长史仍驻楼兰城。

楼兰出土文书颇多这方面的记载。如王国维编录的《流沙坠简•屯戍丛残》中在楼兰城内出土的木简更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农事垦种情况。《斯文赫定在楼兰所得汉文文书与其他小件文物》一书第44号木简说明楼兰驻军在楼兰城内也种有田地。

(三)楼兰文明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楼兰文明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作用主要取决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地位。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都护,首要目的是对丝绸通道“都要保护”之意。在《汉书•西域传》所说从中原通达天山南路的两条道路是“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俞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这里所说塔里木盆地北道是从车师前王庭即今吐鲁番盆地向西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至疏勒,未提到楼兰。实际此处《汉书》所记北道经行车师道的路线决不是汉武帝始通西域时的路线,而是宣帝、昭帝以后之事。因为在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听到张骞的详细陈述,知道了西域的大概形势,决定断匈奴右臂,铲除匈奴在西域势力的决策时,经车师前王庭西行道早已为匈奴所控制,汉朝绝难通过车师道。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决策是走塔里木盆地北道,这样才能击中匈奴统治者的要害。只有打通楼兰,作为打击匈奴的立足据点,由此前进至渠犁、轮台屯田,建立一个牢固的军政根据地,才能时时威胁匈奴统治中心。这样无异在敌人心脏插了一把尖刀,使僮仆都尉府寝难安枕。汉武帝这个战略决策,最后终于打败了匈奴贵族,统一了西域,说明这是颇有远见的谋略。

因为自敦煌西至盐泽的楼兰须要经过近千里荒芜人烟的沙漠戈壁,并且常年刮东北风,环境极为艰苦,位于其北面的匈奴还要时时来袭击。所以要通过十分艰巨的路程,没有大魄力大勇气是绝难到达的。斯坦因赞赏汉武帝说:“汉武帝对于中亚的通商同军事前进的政策,并不因地理上可怕的困难,而有所畏缩止息”。汉武帝决定自敦煌西至盐泽筑起一条新的长城,即史书所说的沿途“往往起亭”。这一条深入西域的新的长城,英国斯坦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曾写到:“用苇杆捆在一定的间隔同泥层交互砌成的一道正规的城墙,全部经过盐卤渗透之后,坚固异常。墙外面同内部成捆的苇杆成直角形,还放有别的苇杆捆,扎得很仔细,形如束柴,砌成堤形。苇杆束一致长八尺,厚约八寸,这种奇形怪状仔细坚固的墙,……墙项苇杆捆中露出小块绢头,翻介之余,得到五彩画绢残片、残木板,以及上书中国字的小木片,所写的字异常清楚,形式也很古,无年代,只有‘鲁丁氏布一匹’字样”。斯坦因沿着西延的长城继续前进探察,“从一座堡垒走向又一座堡垒,我找出那种奇怪的墙,一长段一长段的不时出现,有些处所还保存有六七尺高……这些碉楼,意思是拿来保护一段连续不断的边墙的。边墙位于低高地的光石子地面上,比冲积地高得多,在有低沙丘处戛然中段,过此便是很好的一段边墙,厚达八尺,两边实际上一无损伤耸立此间高度的达七尺以上,建筑方法之特别……芦柴和相间的泥层,因为此地土壤和水中之含有盐质,已成为半化石状态”。这样建成的长城本身“便可以抵抗人同自然。由于芦柴束连合的弹力和粘着性,所以抵挡迟缓而不断的风蚀力量,比任何其他东西都要高明。”。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巧妙的利用地形、地理环境,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筑成坚固耐久的新长城,充分显示了汉朝人民团结奋战和科学技术的出色智慧及才能,理所当然要受到当代和后世人的赞佩。

在玉门关通达楼兰、龟兹的军事通道上,西延的“长城”一线也是当时最为繁荣的丝绸通道,楼兰对西汉通向西方的丝绸贸易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史书如此记载,近代考古出土文物也完全得到了证实。国内外学者在离楼兰故城约四英里左右的墓葬中出土了各种殉葬的器物,包括美丽的彩绢、地毯、毡子等。斯坦因特别指出“在研究远东和西方古代关系的人看来,装饰的织物中还有精工制造的地毯残片所显示的风格,丝毫不错是希腊式的。无论是本地制,或是从极西的中亚地方输入,我们从此可看出一种文化力量显著的说明,那条碛路对于这种文化力量已经服务了好几百年,只是方向相反罢了”。楼兰古道上东西文化交流的盛况,斯坦因面对这许多出土的东西方珍贵文物会集于楼兰古道的实情指出:“事实上由于中国方面的声威,经济的富源以及组织的能力,实远过于中国人民以及统治者军事方面的力量。老实说,这可以视为精神胜过物质的一种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真谛,所谓汉唐精神,就是汉唐的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以西域各族人民对中原心向往之。可知并不是两汉的军事打败了匈奴,实质上是汉、唐的经济、文化征服了各族人民的心。

斯文赫定考察楼兰后指出:“楼兰是一座边境的堡垒,是亚洲腹部古道,特别是介乎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之间‘丝绸大道’旁边之一个前站,远近旅客都到这里来”。斯文赫定在这里出土了不少文书,内容十分丰富,他说:“文件谈到延迟的纳税人及其惩罚,谈到邮差,谈到带领扈从出巡的高级官吏,谈到作乱的游牧民族,谈到带有护卫和壮美的西藏驴的运丝旅行队,谈到骑兵和荷枪的兵士、射手、战车、驻防和用具、辎重队、各式兵器和最高的军令。也提到一位将官,一位司令官、军车长、辎重队长、军医以及别种等级的军官。因着楼兰地位上的冲要,所以驻有强大的卫戍队。就是文官也不在少数;文书上提到一位大臣,一位书记长,一位书记官,一位民政长,河工监督,农事主管者,邮务长及其四名属下,一整批仓库官吏,高级管理员等人。也谈到了法规刑律、税律、民籍法、军役、护照、交换贸易——用‘帛’支付谷价,虽则当时已有了条理井然的币制——以及许多别的事件”。

上述史实可见,楼兰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末间,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留下了不朽的业绩,特别是为汉朝统一西域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通过楼兰的丝绸之路也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融汇放射夺目的光彩。楼兰历史遗迹所体现的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西域坚如磐石的统治,是中国维护统一的不屈英雄精神,是当时西域各族人民数千年谱写的最壮丽的历史长卷和不可磨灭的守边卫国精神,是摸不着,却是永放光芒,令各国人民赞颂不已的精神。

三、楼兰文明对现代新疆建设的启示

探讨楼兰文明对现代新疆建设和发展的启示,我想先从楼兰如何突然间消失这个话题入手。

中外学者普遍推论楼兰的消失有六种说法:一说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二说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三说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四说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五说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六说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本人尝试推论:第一,楼兰消失于战争之说不可取。理由是:从目前的考古发掘中尚未见证大批死者存有明显刀枪砍杀痕迹。既然是战争特别是古代原始性战争,不可能没有刀枪伤口。第二,对于瘟疫和生物入侵之说也缺乏理由支撑。如果是瘟疫,死者应该显现痛苦表情,或者是分批集中死亡,但考古结果无法佐证。第三,丝路北道开辟而荒废之说也不可取。史料证实楼兰的出现是在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之前,说明其存亡并非是因丝路存在如否而决定。那么,唯一可信的说法,则是败于干旱缺水之因。具考古结果推断,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也就是中原的北魏时期。试想这时正是我国北方旱化加剧的时期,楼兰地区由于逐年缺水,旱化程度不断加速,导致人们逐水草而迁徙,不仅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消亡。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415年,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大漠之中。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谜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

推论楼兰的消亡与生态恶化有关,还有理由是以太阳墓地的考证为据。楼兰人为大兴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阳墓”砍伐了大量树木,最终带来了生态恶化。“太阳墓”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原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有学者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清点,成材原木达1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值得一提的是,用发掘于楼兰的卢文字书写的律法中,有这样的律条:“凡砍伐一棵活树者罚马一匹,伐小树者罚牛一头,砍倒树苗者罚羊两头”。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要生存下去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但楼兰最终还是湮没于风沙之中了。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根据上述推断,联系到现代对于新疆的治理,本人认为楼兰的得与失可从三个方面予以警示:

(一)生态保护的警示

虽然楼兰生态的恶化与当时整个气候环境有着密切关联,但与人为的破坏生态也有着密切关系。如预防河流改道的措施、大量砍伐树木等。对于沙漠边缘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加强生态的治理和预防。若羌、且末、轮台、焉耆、和田、阿拉尔、沙雅等地更为突出。

(二)民族融合的启示

这里说民族融合不是简单的对于少数民族的弱化和同化,而是各民族相互共存、共建、共同繁荣,和睦共处。楼兰的兴亡,与民族是否团结有着密切的联系。各民族间交往频繁则楼兰昌盛,相互敌对形成杀戮,进而使人口锐减,治理力量不足,导致城郭荒废也不无道理。

(三)文化包容的昭示

楼兰曾是昆仑文化的源泉之一,而昆仑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最为重要的文明源泉之一。中华民族尊奉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天神”,以及《封神演义》当中的“元始天尊”等诸神,皆以昆仑为依托。楼兰的文明史佐证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也说明了各个民族只要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紧密联系,就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理解与合作,形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最终达到祖国认同、民族认同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振兴楼兰计划的可行性

楼兰,作为一个强劲的历史文明符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楼兰文明对于现代新疆的治理与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及其所带来的启示,归根结底在于对楼兰文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学以致用。当前,若羌以其足够的魄力和智慧,致力于发展楼兰辉煌的文明史,尤其是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当中,若羌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进楼兰文明的研究与利用,意义十分深远。而这个意义最为关键的,则是与国家的西出战略对接,与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5国提出的丝路经济发展带战略对接,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巴经济走廊战略对接,与新疆自身发展需要,以及19个省市对口援建战略对接,与新疆南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对接,则会形成新的更大更多的发展契机。这也恰巧是体现楼兰文明的历史贡献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我认为,若羌的楼兰文明的振兴计划可行性很强,且操作性也很强。主要基于五点理由:

(一)具有轻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援建战略,为包括若羌在内的整个新疆带来了新契机。尤其是若羌红枣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附近罗布泊镇的建立,为若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包括若羌与相邻的兵团三十六团兵地共建战略的实施,都彰显了积极态势。

(二)现代先进技术为生态改观带来了便利

尤其是农业和园艺业大规模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加之国家实施塔里木河治理工程,为塔里木河下游的罗布泊,既古楼兰地区的生态改善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包括南水北调、北水南调的现代管网技术十分成熟,均可借鉴和采用,以改善和发展若羌。

(三)交通规划将改善若羌经济发展环境

包括南下青海公路升级与铁路建设计划,东出罗布泊与哈密也有可能很快实现。如此变交通死角为枢纽,会给若羌的振兴战略带来新机遇。加之若羌所处位置在315国道及即将规划的公路、铁路的特殊补给线上,更能凸显其重要性。如,若羌利用公路、铁路(含高铁)和航空西与塔中、阿拉尔、图木舒克、泽普、巴楚、莎车、喀什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联通,东接格尔木、西宁、兰州、西安、武汉、上海或杭州、深圳等,与国家西出战略和中巴经济走廊战略融合,打造新丝绸之路,则完全有可能在新时期新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和经济发展、政治扶持等好的形势下,更大程度提升楼兰文明的辉煌地位。

(四)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会成为若羌的聚宝盆和摇钱树

无论是楼兰故城,还是米兰遗址、太阳墓地,包括小河墓地和罗布泊,其神秘色彩浓厚,开发利用的价值极高。旅游产业附加值也将会不断攀升。

(五)楼兰品牌效益是若羌发展的重要基因

楼兰文化的关注度高,易于汇聚大家智慧,促进若羌发展。包括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夏训诚先生、张新时院士所倡导的“新楼兰计划”,及其总结的“新楼兰计划”有关水、绿、农、工、盐、游、城“七字”工程,还有王炳华先生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为挖掘楼兰文化,促进若羌发展的思路与建议,都将为若羌的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五、抢抓机遇促进若羌发展

第一,结合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以及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巴经济走廊”战略,配合并服务国家“西出”战略,打造新的交通枢纽之一,恢复若羌古楼兰与古鄯善丝路要津地位,尤其是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

第二,发挥产业驱动作业。包括钾盐、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红枣等优势农林资源,打好组合拳,形成产业链,延伸产品价值。

第三,结合援疆政策,和东部沿海产业升级与转型,与兄弟县市整合市场和资源,抢抓机遇,形成互补产业。重点突出西部重点工业基地建设,包括军工基地。

第四,加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盘活存量,挖掘潜力,使文化与旅游结合,旅游与文化结合。在此方面,既要利用好“楼兰”牌,也要用好“若羌”牌。楼兰解决丝路文明的猎奇性,若羌解决民族文化的猎奇性。

第五,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自觉融入环塔文化圈和经济圈,打造大若羌、大楼兰文化,切莫固步自封。

在上述基础上,若羌要立足全疆战略,打造神秘楼兰,动人若羌;打造世界楼兰,迷人若羌;打造文化楼兰,引人若羌;打造经济楼兰,喜人若羌;打造旅游楼兰,醉人若羌。

(作者为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所长,联系:18290791555)

 

参考文献:

[1] 杨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

[2] 杨镰 《新疆人文地理》,2009年第2期;

[3] 许东升 《再造“楼兰”昔日辉煌---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中国科技信息》2003年第2期;

[4] 苏北海 《西北史地》,1996年4期;

[5] 袁珂 《山海经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 侯灿 《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 向达 译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7年版;

[8] 黄文弼 《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页;

[9] 王炳华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10]《汉书》 卷96上《西域传上》;

[11] 《汉书》,卷61,《张骞传》;

[12] 黄文弼 《罗布淖尔考古记》,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事会印行,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12月承印。第192页简十三、简十五、简十六、简十七;第22、194、201、203页、204、205、207页;

[13] 赵予征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 方英楷 《新疆屯垦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版;

[15] 王国维 《流沙坠简·杂事类》,简版90、简版91;

[16] 斯文·赫定 袁述礼 译 《亚洲腹地旅行记》,上海书店,1984年版;

[17] 斯文·赫定 《罗布泊探秘》(《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的第二卷;

[18] 马大正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

[19]《汉书》,卷87,《西羌传》;

[20] 余太山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