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元,宋国元讲师,宋国元联系方式,宋国元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北京华夏易道文化院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宋国元:心法与声音音声的奥秘
2016-01-20 41823

心法与声音音声的奥秘

节选自南怀瑾的著作《禅海蠡测》

佛法于声音之学,虽未详说有如物理之声学,而于人类心身与声学之关系,特多阐发,并应用于心法之起修,约分为二:

()寻求闻性之根源。

()自发声音之缘起。

二者统为观世音菩萨法门,亦曰耳根圆通。

凡耳之于声,以闻性为用也。今首言前之一者:但择钟鼓铃铎风声水声等任何一种或多种,专意于耳根,以听闻其声。于此,又姑分为内外二法:

(1)外闻者,当听觉缘此声时,闻有声时,此谓之动相。而声终无常,不能久住,当前声已灭,后声未生,此中间无声可闻,虽有听觉,亦了无用处,此谓之静相。夫声有断续之相,听缘可知,复乃追寻返闻,我之闻性,究有断续否?当其闻声闻性,是有忽无,闻时闻性何存?如是心观,追寻闻性,有声时不因静性而不闻,无声时不因有声而常存。如是久久渐纯,方知声有断续来去有无,而我此闻性,终未有变。或有习此者,虽无外声,而耳根似有声存,此乃意识自生影响,非真声也,未可自认为奇特。倘有迷恋,即成心理幻觉之精神变态矣。

(2)内闻者,即于闻性听觉有声时,谓之动相,声无闻时,谓之静相,于动相闻时,不住于动,无闻静相时,亦复离舍,不住于静,于此动静二相之来去,了了分明,此了了者,亦复舍离,离至于无时,知得动静二相,皆为外缘所引发,我此闻性,非属动静,亦复当舍,舍之又舍,忽尔心身两忘,了不可得;于不可得中,无有内外动静诸相;经称此谓返闻闻自性,远离动静二相之法门。然犹未也,即此心身不可得中,又为静相,尚当舍离,迨至舍无可舍,动静如一,虽有二相,了然不生,则于闻性法门,可以入道矣。

次言后者:今日我人所居之世界,其已为科学知识实验所了知者,为万物及人类所发之声,谓之动声也。

然声亦如光,尚有非我人听觉及科学智识所及知者,姑名为静声。何谓静声?试为例证:如修习禅定之人,至极静境,其所闻声,无远弗届,无微不至。以其静也,故能闻虫鸣如雷震,闻远处声音如在耳边,同时可闻十方之声。此即闻性功能凝聚于静定境中,故不因物而阻隔;及其至也,虽在万籁无声之高峰绝顶,亦可得闻空中旋律清绝之声;此声也,夐(音:xiong去音)非世间声,或曰:此即“天乐”也,或曰:此即庄子所谓“天籁之音”也,此说容亦有之。

唯本体自性功能,具足一切法,体性之运行,声随光起,此体性功能自发之声,要非心身常在动乱者可闻,必至此心如空,接近于自性空体,方得知之。唯光之与声,自性均具,亦以空为自性也,其受干扰于万有之动乱,故通常所不能闻,唯自空其念力,能渐空清,接近于体性功能之波率者,即得闻知。

如婴儿初生,首能闻声,动物无思维意识亦能辨声,五官感觉作用,唯以耳之听觉,其应用力所及程度,为最远而普遍,故有耳通性海之说。复次,五官为用,专事于一,易感疲劳,唯事听觉者,可以持久,如闻音乐,可以移人性情。靡靡郑声,令人心荡,易水悲歌,令人慨慷;以音乐训练动物,功效亦著,凡此之类,皆足见声之功能。

故佛法教人,造作自发之音声,如持咒、念经、念佛号,以极和谐之旋律,先自怡悦,开廓其心情,然后依此音声,又自返闻其声,观察此声之缘起,乃喉、舌、口、齿、气、鼻之交作;主之者,意也,因此诸缘和合,乃有声音。有声之起用也,谓之动相,其无此声,谓之静相,并复追寻,虽无声音可闻,而心意识习惯已久,口虽无声,心声历然。迨至动静相灭,心声不生,静极无声,内外皆寂,寂与性合,了然于声之动静有无。缘声之动静有无,易现空寂之境,空寂境界,接近于体性本然之真空;则知经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者,义究何指。声以阻碍干扰而无,因空而播,闻性以寂时而无,因有而起闻,由此声与闻二者之间,可明心法之理矣。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