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案阶段
1 | 方案论证中新技术成分采用过多 |
2 | 方案论证中大型试验考虑不当 |
3 | 方案论证不充分,对难点与困难认识不足 |
4 | 不重视保障性要求 |
5 | 采用不成熟的新技术 |
6 | 参数设计缺少优化 |
7 | 各种要求的分配缺少权衡研究 |
8 | 接口协调不够 |
9 | 更改过多控制不严 |
10 | 引用标准裁剪不准 |
11 | 设计周期不能保证 |
12 | 未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费用目标 |
13 | 进度目标不切实际,难以实现 |
14 | 资源供应不能满足进度要求 |
15 | 权衡研究未考虑进度问题 |
16 | 方案论证未经不同方案对比和优选 |
17 | 未开展工艺可行性分析 |
18 | 技术风险对费用和进度的影响不够等 |
二、工程研制阶段
1 | 权衡不周,分配不当 |
2 | 未进行各种专门设计分析(如应力-强度分析、最坏情况分析、潜在分析、FMECA、FTA、安全性分析等) |
3 | 元器件使用不当 |
4 | 生产定点不当与多变 |
5 | 产品特点分析不够 |
6 | 设计提出过高的工艺要求、制造能力达不到 |
7 | 未有或未实施适宜的设计准则、规范和程序 |
8 | 设计评审不充分 |
9 | 未在项目的早期启动试验规划、编制试验计划(包括主系统、分系统的所有试验和鉴定试验) |
10 | 试验方案不能保证取得可信的结果 |
11 | 设计提出过高的人员技能和要求 |
12 | 不成熟或未验证的技术在生产前尚不能得到充分的改进与验证 |
13 |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或新的工作流程,生产工艺过程未经验证 |
14 | 对特殊过程的过程参数未进行鉴定或验证 |
15 | 加工工艺不稳定,经常更改 |
16 | 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
17 | 无适宜的专用工装、工具,不能防止加工中出差错 |
18 | 手工操纵,未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加工和测试手段 |
19 | 采购产品未经充分论证 |
19 | 产品测试不满足要求 |
19 | 没有建立和保持强有力的技术状态管理系统,随意更改设计 |
20 | 设计采用了未成熟技术 |
20 | 设计分析缺少工具与指南 |
21 | 设计人员知识结构不适应 |
22 | 疏忽可生产性设计 |
23 | 设计工具落后,先进性设计工具应用不够 |
24 | 未对试验中出现问题做深入分析,留下隐患 |
25 | 预算周期内投资进程不稳定或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
26 | 冗余性能能力占用过多费用,即所做出的费用——性能权衡不够适宜 |
27 | 研制后期才发现问题需要工程更改,增加费用、拖延进度 |
28 | 技术风险对费用和进度的影响考虑不够等 |
29 | 无适宜的专用工装、工具,不能防止加工中出差错 |
30 | 手工操纵,未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加工和测试手段 |
31 | 采购产品未经充分论证 |
三、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阶段
1 | 技术状态属于管理 |
2 | 制造缺乏最佳途径分析 |
3 | 制造假话缺乏人员培训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 |
4 | 质量计划和检验要求及有关评审程序未纳入制造计划 |
5 | 工艺方案不够完善 |
6 | 没有制定合理经济的工艺路线 |
7 | 工艺规程编制脱离现场实际 |
8 | 专用工艺装备和设备不完善 |
9 | 缺乏工艺技术验证 |
10 | 缺乏对工艺人员和工人的培训 |
11 | 忽视工艺评审 |
12 | 工艺文件准备补充分 |
13 | 对采购质量控制不严 |
14 | 工艺文件更改失控 |
15 | 多余物控控制不严 |
16 | 对不合格品未及时采取措施 |
17 | 工艺装备及设备不适应产品设计的需要 |
18 | 试验未考虑最终使用环境,未考虑使用周期的极端情况和最恶劣的环境条件 |
19 | 重大更改或改型未进行验证 |
20 | 定型试验不充分 |
21 | 技术风险对费用和进度的影响考虑不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