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经济与国民教化,形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与平衡,史上三个人有精辟的论述。
一是孔子: (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口很稠密不禁称赞:“人口好多啊!”冉有问他人口多了,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应该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如果富裕了又该怎样呢?孔子说,让他们受教育。
二是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是邓小平, 他不但说, 还实践了:“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两手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纵观人类历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同步发展的。经济基础好了,人们的意识也就不断地提高了,好的上层建筑也就逐步的建立起来,人类社会从奴隶,封建专治,到民主共和,到全球一体化还不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邓小平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要打破均贫,由少数的富裕到全民的富裕,再到上层建筑的逐步改变。实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这是一个自然地过程,也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过程。因此小平同志说的先抓经济,同时完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马克思想的延伸。他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路就在脚下,不要迷失与理论的争吵之中,先把事情做起来,先让百姓富裕,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者们都要做的,没有什么异议。人类历史上哪个天天搞思想斗争的国家发展起来了。
三个伟人的思想也完全符合人性的,人的生命有三个递进层次:自然生命, 食色;社会生命,成就及尊严;精神生命,信仰及寄托。精神生命要解决灵魂的问题,即“我是谁?”,“我来干什么来了?”。只解决前两者,个人总是觉得有失落。感悟第三层次,前两者就容易满足了,也知道把前两者用在什么地方了。完整生命应该是三个层次的平衡。
首要的还是要百姓们吃得好,穿得暖,安居乐业,这就是民心。小平思想的核心就在此处了,也就是这么的简单易懂,而不是学者们撰写的加上哲学的大帽子,亦或是提出的只拉车,不看路,会出现路线错误的批判和质疑等等。发展经济,重视民生是必由之路。路是没有错,过程中可能出现些这样或那样的不平衡,但在这过程中要适当的调整,而这个调整就是有经济基础的改变而要求上层建筑的更新和改进,把不平衡的调整为平衡。
发展经济是根本,稳步调整是必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反过来要求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调整,当上层建筑上的某些既得利益阶层拒绝调整时,变革就开始了,末代皇帝溥仪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吗?而变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平的,而另一种是暴力的。
邓小平才是活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大师!道法自然!!“摸着石头过河”就对了,宇宙间看似杂乱无章,一切却井然有序;人类看似迷失,实际上却一直处在大道的指引中,“看不见的手”虽看不见,却一直在起作用。如人类活在统治者制定的道路走下去,今天中国应该是男人留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见着皇帝立马下跪磕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