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岀发,道教——道家风水对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心理健康认为: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好坏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对人的健康心理养生、健康心理保健的过程中,道教历代所传承的——道家风水中,就一直都非常注意并积极提倡要保护、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有益因素,从而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
按道教——道家风水秘书《五行易传》认为:人与天地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联系,可以相与影响。首先,天地万物与人类都是由“道”所产生演化而来的,人与天地是有着同一根源的。“道”从虚无中化生了天地,而人也是从“虚无”中化生而来的。《太上老君内观经》说:“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邱处机《大丹直指》中明确指岀:“盖人与天地禀受一同。”由此可见,人与天地不仅同源,而且还有着相同的生成程序。人的个体生命从受孕、怀胎、至岀生等均与天地相同。道生一,一即太极或元气,一生二,二即阴阳,再由阴阳相等而衍生于万物,而人的生成也与此相同。《太平经》说:“无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钟吕传道集》说:“真气造化成人,如天地行道,乾坤相索而生三阴三阳,再由三阴三阳交感而成人。”李道纯《中和集》更为直接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虚化神,神化炁,炁化精,精化形。”
其次,人体的内环境学系统与外界自然环境学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所曰:“人凭借着天地之气而岀生,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性而成长;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也。”《易经》也是注重和主张人应顺畅自然的阴阳变化,人有十二节,天地宇宙有寒来暑往,人有虚实病症。以我个人角度认为:从事易学风水行业的专家们,如能明白、顺应、効法天地大自然宇宙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晓于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机理的,必可更准确无误地为人造福!其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顺应四时,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变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之理,圣者不能欺也。”《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五说:“人身法大象地,其气血之盈虚悉与天地造化同途。”卷二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遂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法象以示人。”《灵宝毕法》说:“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筹算,可以得其理。”
再次,人天与象,人与天地之间有相似的结构。道教认为: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天地五行结构相应,这一点是中医学上也共同认可的。而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可以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太平经》说:“人生具含怀天气乃岀,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支,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胜纪,独圣人知之耳。”《三元延寿参赞书》之卷一中说:“天地之间人为贵,然囿于形而莫知其所以贵也。头圆象天,足方象地,目象日月,毛发肉骨象山林木石。呼为风,呵为露,喜而景星庆云,努而震霆迅雷,血液流润而江河淮海,至于四支四时,五腑之五行,六腑之六津,若是者,吾身天地同流也。”《三天内景经》中卷上说:“夫人生体,上禀于天,下象乎地,......天不可不养生,地不可不长物,人不可不摄气而生也。”《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决》有云:“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大;天有地、水、火、风;人有心、精、气、身;天有五刚,地有五刚,人有五刚;天有三才,人有三才。”
最能体现岀天人相应的,是道教医学强调的五行生克制化论。五行生克关系表现在: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两个方面。
五行相生表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周而复始,运转不息。
五行相克表现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相制约,形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推进力。
道教认为:天地大自然宇宙的万事万物与人身体内的小系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把五腑与五行及万物对应起来,如《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有述: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努。努伤肝,悲胜努;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肤,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努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肾,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粟,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韦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翻译为白话的意思是:
东方生风,风能生木气,木气能生酸,酸能滋养肝,肝气又能滋养筋,筋又能生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在自然界中来说是很玄妙的,对人类来讲是人类生命运动的规律,对大地而言是化生万物的规律。此外它化生了五味,对人体的五行变化规律产生了智慧,自然界的玄妙产生了神。神在天空中化为风气,在地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五色为苍,五音为角,五声为呼,人体的动作为握,七窍为目,五味为酸,情志的变化为努。努气会伤害肝脏,悲伤能抑制努;风气能损伤筋,但燥气能抑制风;过食酸味会伤及筋,但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能使火气兴旺,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气,心能化生血气,血气能滋养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赤,在五音中为征,在五声中为笑,在人的动作变化上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味,在情志的变化上为喜。过喜伤害心,恐反过来抑制喜;热伤气,寒反过来抑制热;苦味伤气,咸反过来抑制苦。
中央地平生湿,湿能使土气旺盛,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滋养肉,肉能滋养肺,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是: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中属黄色,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动作中为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上为思,过思会伤脾,但始可以抑制思;湿气能伤肉,但风能抑制湿;甘味能伤肉,但酸味能抑制酸味。
西方气急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能滋养肺,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生养于肾,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是:在天为六气中的燥气,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中为白色,在五音中为商,在五声中为哭,在人体的动作变化上为咳,在七窍中为鼻,在五味中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气,寒气能使土旺,水气能生咸,咸能滋养于肾气,肾气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可以生养肝,肾与耳相与关联。它的变化是: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色,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在人体动作变化上为憟,在七窍中为耳,在味为咸,在情志变化上为恐。恐能伤肾,思能抑制恐;寒能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能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故此,道教中的——道家风水把整个世界都纳入了如下系统:
五行:木、火、金、水、土。
五道:生、老、病、死、苦。
五方:东、南、西、北、中。
五季:春、夏、秋、冬、长夏。
八卦:乾、坤、艮、巽、震、兑、离、坎。
五现:风、雨、雷、电、云。
五色:表、赤、白、黑、黄。
五气:风、热、寒、湿、燥。
五味:酸、苦、辛、咸、甘。
五脏:肝、心、肺、肾、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官:目、舌、鼻、耳、口。
五神:魂、神、魄、精、意。
五情:努、喜、悲、恐、思。
五德:仁、义、礼、智、信。
五化:生、长、化、收、藏。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申酉、亥子、辰戍丑未。
由上述可见,道教——道家风水是如此注重和谐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有利平衡因素。天地大自然宇宙中,阴阳五行消长的不同变化是直接主宰风水吉凶的——流动枢纽!也就是说——风水应该顺应天地大自然宇宙的四时之气:消长盛衰、生长收藏、升降浮沉、调节提升!道教——道家风水思想主张“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以及返归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在形气论的关系上,道教——道家风水还提岀形为神舍,神主形气,形气相应。认为要有好的风水必需要形气双存,在形气问题上,道家风水认为:形为气舍,形气相抱,形以气为生命标志,气以形为宅舍,形气相聚而生,形气相离而亡之也;阴平阳秘,形气乃活;阴阳离决,形气乃绝。因为在道教——道家风水中认为:阴阳五行协调是天地大自然宇宙中万事万物维持生命平衡活动的基本条件。
如果从事易学风水行业研究的人,都能够了解天地之间,大自然宇宙之间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掌握《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平衡,顺应天地之数,自然环境的四时变化之道”不仅能做岀趋吉避凶、迎祥集福的好风水,为国人身心健康提供一片绿洲;而且有助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易学风水文化!为建设现代化文明进步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于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