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充斥着成功者,他们的能力、个性、机遇都是千差万别,这使他们成功的轨迹显得扑朔迷离。但我们也发现,虽然成功者身上有一些共同的要素,但他们身上也有好多个性的东西,比如思维方式,比如行为习惯等,而且他们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些个性的东西的发挥。而好多个性的东西往往是在我们参加工作、甚至读大学之前已经形成了的,在工作过程中寻求改变已经几乎不可能了。所以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关键并不在于他是否能依照成功的模式去塑造自己,而是在于他能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
比如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成功的科学家,那么如果他一直还留在政府里担任公务员,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呢?齐白石做了大半辈子的木匠并没有多少建树,但他在一般人大脑最活跃的时期过去之后,却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否是道路的因素在起作用呢?种种事实表明,如果我们能找准人生的坐标,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走一条更加便捷的职业发展道路。
个人的某些素质与工作成就之间的关系现在企业里面已经开始运用,比如性格因素。企业已经发现一般而言做财务工作的人会相对内向一点,做人力资源管理、做业务的人会相对外向一点,所以企业在选聘人员的时候多少也会考虑一下这些因素。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选择一个特别内向的人去做业务,因为这是一个需要与陌生人进行大量沟通的职业,对内向的人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如果工作本身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工作的成果就会打折扣。对性格的应用大多也还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多少理论依据。至于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职业兴趣等辨别起来比较困难,使用更没有理论指导,虽然大家都知道它们对员工的工作成就影响非常大,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并没有多少人用。这就需要我们员工自己去正确地了解、分析自己,然后为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
我个人认为选择职业时兴趣是第一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事情我们学得特别得快,所以很容易建立在这方面工作的优势。我原先单位有一位生产管理人员,对产品技术工作特别热心,生产岗位上相应而言技术工作是比较少的,他就把精力集中在对生产工艺的研究上,通过大量的自学,他甚至达到了能调整技术方面提供的配方的水平,公司这时才意识到他在技术工作方面的潜力,把他调到技术中心。在高学历人才集中的技术中心,他一个本科生他依然能算其中的佼佼者,兴趣与由此激发的对工作的热爱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兴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我们把工作不再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压迫,从而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境界,由被动进入了自觉的状态,这对工作的促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特长也是我们选择工作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激情的源泉。我们要想对工作产生热爱,就需要从工作中获得大的成就感。在我们具有特长的领域,以我们的长处与他人竞争就很容易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特长会带来持续的成功,而这些成功的经验会进一步加快特长的发展,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互动。比如说前面述及的那个前台,虽然处事周密,但她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很少见她露出笑容,这对一个前台而言是非常致命的。公司领导一直给人力资源部施加压力,要求换一名性格活泼的前台。后来我们就把她调整到办公室助理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她做事周密、对付琐碎事情很有章法的特长,大家都认为她是办公室助理岗位上最合适的人选,评先进、员工考核时是大家公认的工作突出的人员。
但据我观察,大多数人都不很清楚自己的特长,这从员工信息表特长一栏的填写情况可见一斑。看看应聘者填写的内容吧,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游泳、棋牌、书法等等我们能想到的都能找到。也不是说这些就不是特长,但想想它们通常情况下对工作能起多大作用呢?比如游泳,我们不是去做游泳教练,又不是做救生员,对以后的工作能有建设性的作用么?而且,我们所写的特长我们到底能特到什么水平也难说,许多人可能刚能保证在游泳池里不沉底就认为有游泳特长了。由于与以后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这些特长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我们要考虑的是对职业生涯产生质的推动作用的特长,这样你的选择才会有的放矢。比如,你觉得自己写作能力强,这样在编辑、记者、企业文化等岗位上就会有竞争优势;你觉得自己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看问题角度好、有深度,在人员管理上有一套,这样搞管理工作是有优势的。这才是真正的特长,也是我们可以依仗的东西。
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一般而言就是我们非常明显的特长,因为这是几年时间系统学习的结果,一般不是非科班人员短期能赶上来的。所以在求职时放弃自己的专业还是要下好大决心的。
在寻找自己的职业定向时除了考虑对未来工作有帮助的因素,还要关注对以后工作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设法规避自己的缺陷。比如有的人普通话很糟糕,别人听起来很费力,这样的话他最好不要选择到家乡之外的地方去开展业务;有的人脾气非常暴躁,很容易得罪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做人力资源工作,因为他很难走进员工的心中,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有的人很喜欢交际,坐不下来,这样的人容易浮躁,不适合做技术研究方面的工作。对这些缺陷了解得比较清楚,我们就可以设计方案来规避它。
我坚信,非常聪明的与非常笨的人都是非常少的,大多数人是中庸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坐标,只要找准这个坐标,那么成功就只是个付出与时间的问题了。
广东同满源企业管理研究所高级咨师
聂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