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行事。"为了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力,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切合时宜,而且必须符合一定的思想标准,把这一含义称为"义"。如果说"仁"是指人与人的亲爱关系,那么"义"则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办事要公正,突出表现在赏功罚过上。
关于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像"桃园三结义"、"水浒聚义",在现代也有所谓的"哥们义气"之说,然而,这种江湖之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无原则的"忠义",并不就是古代先哲们所言及和赞美的义,或者说它离义的真蕴还相去甚远,义的真正内涵是天下为公。
以儒家为主体的天下为公的正义理想,它自身所涵有的威严性和庄严感,必会构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鼓舞力量。反映在个体意识上,就有效地阻抑了个人利己心的膨胀,使人确立起人之作为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反映在民族意识上,则会积淀为维护民族利益、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品格,表现为坚贞的民族气节,陶冶出代代相继的仁人义士。这在历史上屡屡可见,天下有道时,他们就出来建功立业,造福于民,如管仲、孙武、王安石、张居正等;天下无道时,他们或能不平则鸣,捍卫正义,刚正不阿,如孟子、屈原、寇准、海瑞、包拯等;或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如王充、司马迁、诸葛亮等;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他们胸怀大义,挺身而出,以身殉道,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不仅如此,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正义之魂,也对中国近现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砥硼着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英勇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