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孙立坚讲师,孙立坚联系方式,孙立坚培训师-【中华讲师网】
孙立坚 2022年度中国100强讲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孙立坚:关于金融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01-20 5084
    去年5月,习近平在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指出:上海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文件。《意见》提出,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一年一度的全国最高级别的金融峰会陆家嘴论坛即将召开,今年的主题之一是讨论关于金融发展如何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最近赴美(洛杉矶和旧金山等地)的调研和前期赴德日考察和在那里生活的经验,越来越感到中国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我们怎样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步伐来扶持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成长——因为它们才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真正栋梁。
一、创新不能追求“短平快”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原动力,但不是摆脱危机困扰、改变经济低迷格局能够立竿见影的“救市政策”。经济学家熊彼特曾阐述过资本主义走出危机困局的秘密在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需要较长时间的孕育、发展,才能最终形成改变经济发展格局的活力。事实上,根据我们对硅谷、深圳、中关村等地的调研,大多数的创新型企业,他们进入盈利状态大致需要七到八年时间,即使随着IT技术的发展,这段时间也只是缩短至三到五年。所以如果仅仅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判断它本身的好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无论是经济增长规模还是就业规模),都是不合理的。
二、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今天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无法依靠传统的成本优势。过去二十多年低廉的劳动力人口红利、政府对要素价格控制的资源补贴红利、以及与跨国企业携手打造海外市场的全球化红利等,是中国制造业将中国经济带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支柱,并且制造业的发展对解决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就业增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的制造业并不具备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过去我们为海外的核心技术所支付的高昂代价由上述各种红利来对冲,而当年这些红利今天已不再存在,传统的成本优势也随之而去;对此有观点认为,可以由高技术产品来实现高溢价,从而消除成本压力。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企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溢价(以产品的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价格)并不是无止境的,因为各国对技术含量高的部分都可以通过外包(进口)来解决,而最终性价比才是各国之间制造业产品竞争的核心。未来中国企业如何发挥这些年来向外国企业学习和模仿的技术积累优势,充分调动海内外优秀的青年人才,依靠本土创新能力的培育来替代依赖进口海外高成本的核心技术,重新打造“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性价比优势,是决定中国经济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创新是当下中国制造业别无选择的唯一出路。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国家因为缺乏创新动力而长期陷入经济危机的困扰(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和停滞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比如现在的拉美国家和部分东南亚国家)。
三、建设创新中心以形成新兴产业链的集聚效应

       市场对于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活力的形成需要有较为强大的经济规模来支撑,而产业的集聚会带来可观的规模效应,过去以项目研发为核心的呈星状分布的创新园区已经无法适应后危机时代全新经济生态链的构建与发展。近期制造业强国德国提出了以“物理信息嵌入模式”的“工业4.0”发展计划,它和美国曾经提出的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所基于的概念在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强调一个全新产业生态链的构建,这有别于早期工业革命是由单项技术(如蒸汽机)带来产业升级的变化。因此,今天提出在上海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与之配套的上海新兴板的资本市场建设,正是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由各项技术合成的产业链的创新,而只有中心模式具备的集聚功能才能完成构建创新产业链的需求。事实上,硅谷模式、深圳模式、中关村模式都展示了这种创新集聚效应的生命力。

....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org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