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明-行动学习之学习与理解
概念
在中国大陆有2种行动学习:
一、Action Learning,翻译而来,称为“行动学习”,也可参考百度百科词条“行动学习法”。
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参训者参与一些实际的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
二、mobile learning,本应译作“移动学习”,但不知何故,也有大量的文章将之译作“行动学习”,此概念于2009-2010年间在大陆突然兴起,缘于很多厂家的推进。简称M-learning,与e-learning相对应。M-learning的最早提出,是2001-2002年间在西方提出(台湾2005年有论文将mobile learning写作“行动学习”,起因可能是台湾将“移动装置”翻译作“行动装置”)。
行动学习在比利时政府得到推广和广泛运用(20世纪60年代),并取得非常大的效果,国民生产总值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另一个引起关注的是中粮集团,因为宁高宁前往中粮集团担任董事长以来,他只身前往,竟然带来了中粮集团的巨大变化,究其根本原因只有两条:一是6S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起来了,(此6S非彼6S,这里是指管理系统,包括预算管理体系、管理汇报体系等)另一个就是“行动学习”。
当然,很少采购外部课程的华润集团则在五年内实现了“两个再造”,对于一个国有企业而言,取得这样的进步,也是相当神速的。虽然低调的华润集团不太对外宣传,但很多经理人对于行动学习保持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在日常工作采取行动学习方法来进行管理与会议组织工作。
流派一:科学方法派。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行动学习的创始人雷格·瑞文斯。
瑞文斯的物理学家背景,使他能够借助科学的方法,使行动学习更具有说服力。在瑞文斯看来,行动学习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理解问题提出的系统。
第二、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商讨实施对问题的解决:调查、假设、实验、审查和总结。
第三、行动学习者将自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验证。
科学方法的优点是借鉴了科学方法,这样在思考问题和进行行动学习过程设计时,可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过程。
流派二:体验式学习派
第二种是以库博经验学习圈为基础的,学习被理解为一个行动、反思、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小组成员有一个现存的、被提出的或正在出现的行动为起点,在小组成员的支持和质疑下,引发对行动过程的反思,从而引发行动或行为的转变,而不是简单重复以前的行为和习惯。
这个学派在行动学习的设计上,重视学习和行动的交互过程,重视小组成员学习风格的配合以及学习风格的相互借鉴,重视让小组成员学会怎样学习。
流派三:批判性反思学派
这种方法借鉴了梅兹罗关于批判性反思可以改变看法的观点。来自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观点可能由于未经验证而出现缺陷,典型的缺陷就是以偏概全,这些缺陷扭曲了人对环境的认识,从而让我们对环境做出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反应。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阿基里斯、熊恩和彼得.圣吉。他们几位都是组织学习的泰斗级人物。通过批判性反思,使人的心智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使组织发生根本改变。
以上三个流派,在理论上很有意义。但实际上,现实中的行动学习,并没有标榜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学派。但清楚这些学派的区别,对于更好的设计和引导行动学习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关于行动学习的说法,但是到最后大家还是搞不明白行动学习到底是什么?是培训还是学习的方法?其实,用一个比喻可以说明它,如果说培训是给药,咨询是给医,那么行动学习就是学会自己做中医。一个中医如果身体不舒服,一定会自己把脉自己开方自己抓药,一个中医如果身体很正常,他也一定会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自己学会“养生”,以确保身体健康。
行动学习是基于推动“战略”落地的前提,以小组团队决策的形式解决企业当中的现实难题,在解决难题的同时达到能力(个人能力和组织领导力)和组织发展(团队建设/学习型团队)同步提升的一种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它既不是单纯的培训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集工作(解决现实难题)、学习(从已有经验的分享和思维碰撞而得到)为一体的工作方法。从我个人的观点看,行动学习要说侧重于哪一种概念表述,我更认可行动学习是一种工作的方法,而且是一种“自己学会当中医”的工作方法。
行动学习10类主要特点分类
1、行动学习法是一种在小组成员支持下,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小组的每个成员将自己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带到小组,在其他成员的支持下解决这一问题。
2、行动学习法是学习者进行自我发展的一个有力的工具。自我发展是指一个人能够以一种变革的思想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思。
3、行动学习法的适用对象是那些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愿意承担起责任的人。
4、行动学习法是一种教会人们如何改革自己的工作和职业方向以及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冲突的有效手段。
5、行动学习法强调把学习者个人的直接工作体验和经验与学习相结合,而不像传统的教育那样,把学习与工作的体验截然分开。
6、行动学习法在指导思想上和程序上都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法。
7、行动学习法在本质上是学习者自导式的,这意味着参与行动学习的学习者必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
8、行动学习法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在某种意义上,行动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人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学习与成长。
9、行动学习法为学习者从知识、信息向技能的转化创造了现实的途径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0、行动学习法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得到了彻底改变,教师成为学习者,或者说教师与学习者的身份经常是互动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有了实际的可能。
5成功关键编辑
行动学习的成功需要组织有一批专业的催化师队伍,他们运用专业的促动技巧,协助组织提升个人及团队绩效,通过开发组织内部潜能而解决问题,促进组织发展。催化师通过及时将潜在思考过程显现在桌面上,促进思考的严谨性(比如建立在更为客观依据上的思维)以及思考的深度(比如反思自己得出结论的深层假设或心智模式)。催化师的最终使命就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学会了用促动师的技能思考、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解决组织现实问题的能力
1)催化师参与者以欣赏的眼光重新看待其组织;
2)催化师关注空间及气氛,关注团体能量;
3)催化师关注参与学习的所有人及他们之间能量的流动;
4)催化师不推销或让他人推销想法,而是促进每个人自发的思考,呈现“灵光乍现”的时刻;
5)催化师问正确的问题(所谓的正确问题既是其答案是有助于个人/小组去发现其所需的行动并同时使他们承诺与实践);
6)催化师尽可能不带有自身的期望及影响促动结果的想法。若你无法做到;则要让其他对事情无预设立场的促动师来担任此角色
7)催化师了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因而,这不是一项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当下的困境的工作,而是探讨我们可以沟通创造一个怎样的未来的工作。
中国的行动学习,从对组织影响的角度,是世界级的。但我们在引发学习方面,譬如说,如何通过质疑反思的方式引发心智模式和行为的根本改变等方面,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市场上充斥着以团队活动代替行动学习的伪行动学习项目,有些人对会用几个解决问题的工具就已经包装成行动学习催化专家了,其实他们对行动学习的学习并没有真正的认识。这些行为,会毁了行动学习在中国的前途,毁了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路径之一:中组部培训中心
中国行动学习最重要的来源,是中组部培训中心中欧合作的培训项目。
事实上,真正使其显得最重要,并非是中组部培训中心本身的直接成果,而是将行动学习方法带到国有企业,并使之焕发出活力,从而造就了行动学习在中国实践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中组部培训中心主任的陈伟兰老师,通过外教将行动学习介绍给中国,并在中国甘肃等地的政府部门进行行动学习的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引起国内的关注。行动学习在中组部的组工干部学院、国家行政学院都有应用。广西区委组织部采用行动学习大规模培养干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但真正引起企业对行动学习关注的,是陈伟兰老师2003年将行动学习引进到华润。由于得到原董事长陈新华的大力支持,行动学习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逐渐发展成为华润集团推动大型组织变革、实现战略落地和发展领导力的手段,成为华润人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华润在行动学习推广的高峰期,每年行动学习小组过百个,在实现人才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华润行动学习一脉相承的是中粮的团队学习。宁高宁董事长入主中粮,从华润带去了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6S管理体系,一个就是基于行动学习的团队学习方法。中粮在最近几年的快速转型和发展,行动学习起到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陈伟兰老师对于行动学习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张鼎昆教授关于陈伟兰老师是“中国行动学习导师”的论断是正确的。
路径之二:外资企业的领导力发展项目
西门子、3M、GE等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在领导力发展项目中使用过行动学习。由于这类行动学习基本上从属于领导力发展项目,而不是以行动学习的独立面目示人,所以引起的关注并不大。
路径之三:中国学术界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鼎昆教授是典型代表。他从学术角度认同行动学习的价值,致力于在中国推广行动学习。张教授对于中国行动学习理论和理念的宣导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缺乏广泛的中国企业实践的支持,市场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象张教授这样严谨的学者能够投身行动学习的研究和推广,给浮躁之风、包装之风兴盛的中国培训界降降温,保持清醒。
路径之四:国际促动体系
行动学习的第三个来源,是来自众行集团的行动学习促动体系,代表性的人物刘永中,刘世龙等。以及深圳市麦金士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令华先生,2010年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人力资源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行动学习的实践性应用《行动学习法在企业的应用》[1] 后,国内开始掀起热潮,利用行动学习法解决企业的战略,领导力,组织发展,人才培育等问题。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和引导,更关注学员在行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与反思,使得心智模式得以突破,以及组织如何通过行动学习使得绩效提升与组织发展。应该说,这个来源的推广者讲究方法的正统性和严谨性,这在中国当前浮躁的培训界是相当难得的。